畢業季  特殊兒的下一步

安安和小培都是特殊兒,他們分別是準小學生與小一生,在轉銜教育過程裡,由社工、老師與學校的幫助下,順利找到適合自己的小學,期許他們在適應學校、學習的過程哩,都能摸索出樂趣。

 特殊兒需要友善的學習環境。  

文:陳玠婷 攝影/何維綱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延自千年的傳統文化,承載著每一位父母心中最深的期盼,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人的一生都在學習,成為一個符合自己期待的人。那麼,身心障礙兒童呢?

 據內政部近年來《身心障礙者人數按年齡與障礙等級》統記數字顯示,每年平均約6萬名3至17歲身心障礙兒,面對不同的教育選擇,從普通班、融合班、資源班到特殊學校,各有其優缺點,也因應障礙兒的障別不同,家長、專業人員與前後校方人員,共同為障礙兒制定適合的教育計畫,此計畫也稱為個人化教育計畫(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IEP)。

IEP會議是個溝通平台,透過IEP,依學生障別、能力鑑定,如認知、生活自理、學業等能力,配合現實條件,去制定適合的學業評估、需要的特殊教育服務及其行政支持處理方式。

 大多數的家長面對轉銜教育時,會有茫然的情緒,如何在龐大的教育體系下,為自己的孩子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模式,學校的風氣、師資、教育資源是否能支持孩子的教育計畫,又如何在受教過程中,確保孩子吸收進步?成績評估方式為何?老師會如何提供服務?這些計畫皆可依照學生的情況,每學期召開會議調整,彈性空間非常多,也因此讓許多家長無所適從。

 聲語障的小培,從語言能力落後同齡孩子,常常想要說出自己意思,卻礙於障礙而無法完整表達,越著急越結巴,情緒變得不好,讓人心疼。小培目前是小一生,曾經在伊甸婦幼家園上日托班,為提早適應融合教育,提早轉出到一般幼兒園;而銜接小學的過程也很順利,經由社工的建議,住家旁適合的小學就讀資源班,小培爺爺也因為照顧孫子,擔任小學的志工,當導護、支援活動,爺孫兩人盡力融入校園生活,現在小培拿起課本來,課文念得很順暢,情緒也穩定很多,是轉銜教育的成功案例。

 基隆的安安是唐氏寶寶,今年即將升上小學一年級,安安媽媽為了寶貝兒子,探訪8所學校的特殊教育班,但都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安安媽媽心中有個想望,即是希望安安能夠不受其他小朋友欺負,在安全且舒適的環境下開心學習;她曾經看過一所學校特教老師對學生沒有耐心,居然以粗魯的方式看顧學生,言語沒有耐心、動作不細緻,讓她當場打退堂鼓。後來她幸運地在學區內找到符合自己期待的學校,老師素質、教學環境都很適合安安,大事底定的她,終於放下心中的憂慮。

 西方哲學大師蘇格拉底曾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轉銜教育在特殊教育裡,角色是個橋梁,雖然它很複雜、很困難,但是我們無一不希望孩子們能夠藉由教育開啓另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點燃他們心中對求知、對生命的熱誠和喜愛。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