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可名 刊頭設計|許幀貿 AI繪圖|景弘
(一 )承受苦難 效法基督
在劉俠的著作中,我最受到感動的一段話就是在《另一種愛情》這本書的〈另一種愛情〉這篇文章 ,描寫著劉俠心中為「雙福」使命受差遣的關鍵動力,她說:「面對一張張愁苦的臉,一個個淚水中掙扎的靈魂,我無法轉頭不顧,雖然我所能付出的多麼有限。我的愛有限,能力亦有限…… 每每想做的事情太多,卻限於精神體力,常常恨不得對著什麽地方大喊:「誰有不要的生命,誰有多餘的時間都給我,都給我啊! 」我個人宣教的動力,受到這一段話影響至深!
劉俠決志一生就是要為雙福立命,其中關鍵轉折是在《另一種愛情》這篇文章提到以斯帖記4章14節所言:「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當劉俠得了十大傑出女青年獎、國家文藝獎章等位份,正是可以為百萬身心障礙者謀求雙福的機會!
劉俠始終沒有忘記神的救恩,因著基督的揀選,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她願意承受苦難,效法基督,以文字為雙福宣教載道。
(二)立命雙福,步步為營
劉俠常常勤讀聖經而有所感上帝奇妙的作為,有一次劉俠在伊甸晨更中分享創立伊甸基金會的緣由:
「還有太多太多的孩子,所面對的是生命中一串考驗和挑戰,他們與天爭,與人爭,與自己爭。並且經常爭得頭破血流。……我只是想,我們能做什麼,好讓他們的眼淚可以少流一點,路可以平坦些?好讓他們在拼鬥的過程中,不被天擊倒,不被人擊倒;最重要的,也不被自己擊倒!創辦「伊甸殘障福利基金會」的目的就在這裏。
而這種付諸實踐的決定,是從聖經經文──「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以及「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得到啟發。
伊甸基金會運作經過一段時間,決定在1994年將從台北市殘障福利基金會改制成為全國性社會福利基金會。又在1995年11月12日董監事會一致決議將「服務弱勢、見證基督、推動雙福、領人歸主」的十六字箴言作為組織使命,並因應轉型而同步調整組織架構及任務分派定位。
轉型中不變的是福音的根基和雙福的使命,將以福音三化──福音服務化、福音社工化、福音志工化為服侍的態度,使伊甸基金會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工作任務,但都圍繞著十六字箴言成為雙福宣教的機構,與身心障礙者一同領受撼人的救贖與承接屬天的祝福。
(三)成為器皿,文以載道
劉俠自許是 ── 沒有講壇的傳道人,手中的這枝筆,它能發揮多大的力量、多大的影響?劉俠自己認為:從文學的層面來看 ── 學歷、經歷、身體和個性的限制,即使再努力,所能表現的仍然有限。所以劉俠選擇:「與其做不入流的作家,不如發揮所長,做一位生命見證者。我的生命本身就是見證。」劉俠因著自己的軟弱彰顯上帝的大能,謳歌上帝創造的豐富和奇妙。當劉俠願意順服上帝的差遣之後,從此不再為自己而寫,單單只為事奉上帝而寫。
AI繪圖/景弘
基督教倫理學及聖經博士唐慕華(Marva J. Dawn )女士,長年飽受疾病困擾,不但有嚴重的糖尿病,而且一隻腿已瘸、一隻眼已瞎、一隻耳已聾、腎功能只剩下百分之十七、腸子已經喪失蠕動的功能。她在軟弱中親身經歷上帝的大能,使她的苦難神學論述充滿信仰的情感與赤誠,常令讀者為之動容。她提到在苦難中,我們可以用耐心忍受軟弱,「神至終掌權」,會支持我們度過患難。比起身體的限制得釋放,有時候神會賞賜其他更重要的福份,軟弱的價值在於教導我們等候神的時刻,用愛克服。劉俠正是如唐慕華博士所言──用耐心忍受軟弱、用愛克服障礙,「神至終掌權」蒙福的典範。
(圖說)唐慕華博士在軟弱中親身經歷上帝的大能,使她的苦難神學論述充滿信仰的情感與赤誠。
劉俠的遺著《俠風長流》的終末文章〈溪邊的樹〉,成為劉俠出版所有書籍的最後一篇文章。與收錄在劉俠懷思集《歡喜赴約》的最後一篇遺作〈溪邊的樹〉不是同一內容實為巧合之作。這兩篇〈溪邊的樹〉都大量引用經文,文章中融入信仰的字字句句,其中後一段話:……上帝什麼時候接我去,我不知道。對我而言,每一天都是生命的最後一日,也是生命的第一日。因為是最後一日,便備覺珍惜寶貴;因為是第一日,便仍有無限的期盼與展望。
劉俠的生命經歷「罹患疾病、信仰基督、投身寫作與創辦伊甸」,充滿苦難的困頓,但每一個階段都有上帝獨特的旨意和預備,始能以苦難與愛奏出引人入勝的生命樂章,以每一天都是生命的最後一日啟動自己獻上為主所用,以她的「筆」獻上為主所用,榮神益人,其撰述生命見證,其著作以顯性的「福音傳播」,刻畫出無限的宣教意涵,是劉俠文以載道最完美寫照。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3.5.18 435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