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3.jpg

 

文|杏林子  刊頭設計|許幀貿  刊頭鳳凰木照片來源|圖庫

 

一九九八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荷西.薩拉馬戈受獎演說中,提到他的祖父傑羅尼墨。傑羅尼墨在感受到死亡即將降臨,死神要將他帶走時,他特地走到庭院,向院子裡的樹木道一聲再見。

 

然後,他一株一株地擁抱著樹,向它們一一告別,喃喃哭訴著心中的不捨,因為他知道再也無法見到它們。

 

我居住的社區二、三十年前是北部著名的觀光景點。

 

image

(圖說)時過境遷,滄海桑田,現在花園新城的鳳凰大道已被小葉欖仁和櫻花樹取代,社區的鳳凰樹而今屈指可數。謝綺春和母親為伊甸母親節活動在花園新城合影。                攝影/董敏

  

整個社區的面積有五十幾甲,住戶少,空間多,到處都是花圃和樹木,加上小溪蜿蜒,蜂蝶處處,鳥鳴不絕,取名「花園新城」倒也名副其實。

  

社區每條道路都種有不同的行道樹,從大道口一進來就是兩排美麗的鳳凰木,搖曳生姿,接連的是楓林大道,春天翠華如蓋,冬日楓紅片片,最是令人心醉。

 

image

(圖說)1986年攝影家董敏與伊甸同工、學員們在劉姐居所社區花園新城合影。攝影/詹慶臨

 

多少人曾到這裡郊遊烤肉,多少電影公司、婚紗攝影不斷前來取景,然而,曾幾何時,隨著住戶的增加,以及建商為償債濫墾濫建的結果,樹木被大量砍伐,花圃彌平,空地逐漸消失,清澈的小溪變成了一條臭水溝,花園新城猶如一個破落戶似的風華漸失。

  

最近幾年,一些有心的住戶開始警覺,不容這種狀況繼續惡化,主動出來維持環境,增植花木,推動資源回收,也經常舉辦一些活動,聯絡社區感情,感覺上原來暮氣沉沉的社區又活起來了。

  

前一陣子,住戶們不約而同收到一份小單張,呼籲大家搶救鳳凰木。原先從大門口到圓環的路上,總共種了一、兩百棵鳳凰木,歷經二十餘年,有些被颱風連根拔走,有些不明原因枯死,到目前剩下七十三棵。

  

最近,有人發現這些高大粗壯的鳳凰木被蟲蛀得十分厲害,每棵樹都枯黃乾萎,奄奄一息,再不阻止的話,恐怕難逃一死的命運。

  

這群可愛的鄰居特別請了位著名的樹醫師來治療,全部費用約需二十餘萬元,因此發動募款,每人五百、一千的搶救我們的樹。

  

那段時間,進出花園新城的住戶和朋友都會看到,樹醫師帶著他六位學生忙著給樹治病。只見有些樹被截肢,有些被開腸破肚,挖去裡面的瘤塊,有些甚至吊起點滴,裡面不知是藥物還是營養液……樹與樹之間牽起一根長繩,繩上綁滿許多綠色的小絲帶。每根小絲帶都是一個祝福,一個承諾,我們愛我們的樹,希望它們早早痊癒。

  

也因著這件事,人與人,人與樹木,乃至周遭的自然環境有了美好的互動。鳳凰木逐漸恢復生機,欣欣向榮,想來許多住戶的心中都有份難以言叙的歡喜和感動吧!

 

  

花園新城的住戶還算是後知後覺的,有些在地人比我們更早關心到他們生長的家園。

  

台中豐原市有位廖姓老農夫,務農之餘,還一口氣認養了七座公園。

  

這位廖火石先生原本就很熱心社區服務,也常到豐原醫院當志工。老人家起得早,每天早上都會到公園運動,看到許多人不守公德,弄得公園髒亂不堪,心裡難過,就順便帶著夾子和塑膠袋來撿垃圾。

  

廖老先生似乎撿出了興趣,豐原市有七座公園,他乾脆每天輪流到一座公園,運動兼帶打掃環境,身體顧好了,公園也清潔了,真是「摸蛤仔兼洗褲」。(註一)

 

在台北縣土城的清水地區,有兩條小溪經過,一條是冷水溪,一條是藤療溪,俗稱姊溪、妹溪,都源起自大尖山。

  

早年,這兩條溪流清澈美麗,魚蝦豐盛,加上遍布野薑花,是許多人休閒、垂釣的好去處。自從土城被闢為工業區,人口大幅增加,家庭廢水以及工廠排放污水,使得兩條溪流污染越來越嚴重,不但顏色烏黑,而且經常夾雜著各種顏色的化學液體,遠遠就能聞到一股刺鼻的臭味。

  

當地的清水國小,有一位五年級的施懿璞小朋友很早就注意到姊妹雙溪的「變臉」。施懿璞平日在學校推動環保工作就表現得十分優異,曾被選拔為校園環保小署長,這時她就以一篇環境觀察報告〈姊妹雙溪的故事〉,推薦獲選全國十大績優小署長。

  

這段故事也被廣電基金會拍成記錄片,節目播出後,反應甚佳,因而引起縣政府的注意,開始加強取締工廠排放廢水。

  

直到今天,施懿璞雖已升上國中,功課較忙,仍然按時帶著她自製的吊桶和瓶子,到溪邊舀取溪水觀察,做生態記錄。(註二)

  

比起施懿璞的單打獨鬥,原住民的護溪、護魚,更是轟轟烈烈,全村全族動員,甚至包括小孩和狗。

  

早在十年前,位於阿里山半山腰的山美村,是鄒族人的部落。山美村得天獨厚,有一條達娜伊谷溪蜿蜒經過,溪中原本盛產鯝魚,只因被外地人毒魚、電魚、炸魚將生態破壞殆盡,年輕族人生計困難,紛紛出走,引起族人極大的危機感。

  

當時山美村的高正勝村長,以及族人溫英峰與幾位有志一同的年輕人成立社區發展協會,發起護溪、護魚運動,將上游河段規畫為生態保育區,管制外人進入,僅留下游河段開放給遊客垂釣。

  

初初開始,不僅外人難以接受,時起衝突,就是族人,也是經過苦口婆心一再教導,才逐漸有了環保的慨念。

  

尤其是高村長帶著自己的孩子和狗,一連數月睡在溪邊護魚,他的堅持與決心終於獲得族人的認同和熱忱參與,短短不過四年功夫,達娜伊谷溪的鯝魚重又成群出現。

  

這樣的成就讓族人自豪,歡喜若狂,俗話說自助天助,這個時候,文建會,環保署等單位正在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得知他們的表現,特別給予補助。

  

有了政府提撥的經費,全村開始全面性綠化,同時他們也體認到鄒族特有的文化就是最寶貴的資產,如果再加上地方特色,兩者結合,將是最好的觀光賣點,旣能維繫傳統文化,又是大筆觀光收入,一舉兩得。

  

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把部分收入統籌運用,列為老人安養金、學生獎學金、結婚及生育補助金,簡直比政府的社會福利還要周全。年輕的族人開始回流,在這裡,他們不僅生活有保障,而且活得有尊嚴。

  

如今,每年的鯝魚節以及星期假日,就擁來大批的遊客,甚至包了遊覽車前來觀光,達娜伊谷溪已成了全台灣最著名的生態觀光景點,也是環保奇蹟。(註三)

  

我的姪兒漢威陪同他兩位好朋友遠從挪威回到他從小生長的地方,為的是向他們介紹這個美麗的寶島。

  

只不過寶島比他記憶中的美麗遜色多矣,許多以前遊過的地點像是突然被人毀了容似的,令他錯愕不已。尤其是髒得可以,走到任何一個景點,共同的特色就是攤販雲集,垃圾遍地,廁所臭聞十里。

  

「姑姑,怎麼都沒人管呢?」

  

姪兒的話,我無言以對,我相信他的心情和我一樣頗為複雜,在台灣居住了五十年,一步步看著山林被砍伐,山坡地濫墾,河川污染,許多珍禽異獸絕種或瀕臨絕種……總有一種無奈和痛心。

  

雖然這些年越來越多人覺醒,可是破壞的速度遠遠超過,不能不令人憂心如焚。大地是生命之母,一個人若不能對他處身立地的土地有一份敬虔和疼惜,總有一天,大地反撲,棄絕我們。

  

如果多一點點關心,多一點點用心,就如同搶救鳳凰木……。

註 一 資料參考林淳華著〈認養七座公園的老農夫〉一文,《中國時報》。

    二 資料參考方偉達著〈搶救姊妹雙溪的女孩〉一文,《中國時報》。

    三 資料參考洪肇君著〈魚群不怕人的桃花源──山美村〉一文《聯合報》。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3.5.18  435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