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早期療育及成人身心障礙服務歷練的張敏慧,超過20年的資歷,使她有感早期療育的需求與重要性,願意將豐富的經驗傳承給後進。

封面

文|朱聖恩 攝影|何坤益

 

「本來我是計畫要出國念音樂治療。」伊甸基金會─旗山區兒童早期療育發展中心教保組長張敏慧說。

 

1998年,甫從台南神學院音樂系畢業的張敏慧,規劃先到早療中心服務一年,先學習與身心障礙者相處,接著預備出國攻讀音樂治療。不料,家裡經濟發生狀況,她的留學計畫被迫暫緩。

 

過去在早療中心服務期間,張敏慧聽聞自閉症孩童的家長嘆道,每週帶孩子到坊間上自費課程,課程時間為30分鐘,但孩子光是情緒調節進入狀況就花掉15分鐘,接著就得準時下課,姑且不論孩子能否達到治療目的,少了溫度的服務令媽媽感到醫療體系的僵化。

 

張敏慧的留學計畫雖因故暫停,在偶然的機緣下,經由主管的介紹,使她不用出國就有機會接觸到音樂治療。實際接觸過音樂治療後才發現與心中的期待有差距,加上家長們聊及對自費課程的觀感不佳及無奈,張敏慧遂決定把所學的經驗致力於早療服務。

 

「敏敏老師說…。」

 

媛媛(化名)患有自閉症,自幼由阿公、阿嬤帶大,在阿公、阿嬤疼孫心切下,將媛媛養得壯壯的。

 

早療中心的娃娃車來接送,媛媛不肯自己走路,沒有口語表達的媛媛坐在地板上要阿嬤抱。

 

張敏慧到媛媛家進行家訪時,了解家裡的情形。在她的引導下,媛媛逐漸進步到肯讓阿嬤牽手、走去搭娃娃車。阿嬤表示,媛媛明白向老師耍賴是徒然的,每逢媛媛賴皮時,阿嬤即搬出:「敏敏老師說…。」媛媛就乖乖就範。

 

阿嬤態度的轉變也是對張敏慧的安慰。

 

「妳又沒生過這種小孩!哪裡知道要怎麼帶?」阿嬤表示懷疑。

 

起初,張敏慧有原則地訓練慢飛天使,卻受到媛媛阿嬤和街坊鄰居的質疑。直到看見媛媛的進步,阿嬤反而回過頭來感謝老師教得好。

 

陪著慢飛天使成長,直到張敏慧自己也為人母,她以母親的心境陪伴慢飛天使,在工作中融入了不同人生階段的元素。

 

圖說:張敏慧以母親的心情陪伴慢飛天使。

圖說:張敏慧以母親的心情陪伴慢飛天使。

 

一生之久的馬拉松賽

 

先後在高雄的鳳山早療中心、旗山早療中心服務。張敏慧長期在早療服務的歷練,興起嘗試接觸不同領域的想法,遂轉至成人身心障礙的服務。

 

在成人身心障礙的服務過程,張敏慧意外與從前早療服務過的孩子重逢。然而這樣的重逢,感慨的成分多於喜悅。

 

這位孩子從特殊教育學校畢業後就待在家裡,孩子的能力逐年退步,雖然外在已經是大人的身軀,卻還得從孩提時的能力開始訓練,重新教如廁、生活自理等。張敏慧感嘆,早療中心重視孩子各領域的發展,如肢體、感官、認知、語言、情緒、人際互動等,可是少了家長的參與及投入,孩子從學校畢業後「全部還給學校」,磨了20年,父母不再年輕、也累了,能有多少心力再重頭來過。

 

「家庭投入早療的心力,決定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張敏慧有感而發。

 

旗山早療0334

圖說:「家庭投入早療的心力,決定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張敏慧觀察到身心障礙者成年後的身心狀況,較一般常人更加快速退化,20歲的身心障礙者,相當於一般人40歲時的狀態。當父母也日漸年邁,在照顧患有多重障礙或情緒障礙的子女時,倍感力不能勝,在父母與身心障礙子女雙雙變老的情況下,家屬只能無奈地將自己的孩子往機構送。

 

發展遲緩或是較輕度的身心障礙孩子經由早期療育的服務,依孩子的優勢,給予正確的療育方向。加上家長全心投入孩子的自立訓練,轉銜到一般幼兒園就讀後,成功融入團體的機率大增。成年後或是創業;或是經由職務再設計進入職場;或是進到庇護工場或小作所,能在不同的途徑上發展,都不枉早療服務在身心障礙者幼兒階段的努力。

 

服務身心障礙者有時得視為一生之久的馬拉松賽,得有恆地堅持下去,否則前人的心血不僅付諸流水,當父母與身心障礙子女雙雙老邁時,這個家庭將遇到「重力加速度」等級的難題。

 

將早療經驗傳承下去

 

歷經成人服務之後,張敏慧更確認了早期療育的需求與重要性。累積多年寶貴的經驗,張敏慧已是身經百戰,擔任主管職是綽綽有餘了。然而她向神禱告是否應接旗山早療的主管職務。主耶穌回應她的禱告則是─將早期療育的經驗傳承下去是比當主管更要緊的事,因此她選擇將重心仍放在第一線的服務與早療的傳承上。

 

圖說:張敏慧禱告,將重心放在第一線服務與早療傳承上。

圖說:張敏慧禱告,將重心放在第一線服務與早療傳承上。

 

2021年,張敏慧臨危受命,轉調至旗山早療中心,年初才上任,就遇到評鑑即將到來的挑戰。在教保老師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前往支援茂林、桃源、六龜等山區的據點服務。她得親自跑16個孩子的家,孩子們家與家的距離迢迢。張敏慧從仁武的家出發到山區孩子的住家單程都超過100公里,到宅療育服務結束再回到辦公室處理文書,回到家都已晚了。

 

雖然辛苦,張敏慧感謝有同事支持,在三個月內能快速有效率地了解服務,並補齊人事流動期間缺少的資料,評鑑也順利通過。

 

陪身心障礙家庭跑馬拉松賽

 

一路走來,張敏慧感謝能與不同特色的主管共事。猶記得懷老大時,與主管吵架,看似起爭執的背後,她其實理解主管的用意,一切都是為了弱勢族群而盡心竭力。如今,她的孩子也已上大學。在這服務的路上,她看見早期療育是服務身心障礙者的根基、而家長的陪伴是養分。伊甸在台灣各角落撒下的種子,張敏慧承接從 神而來的託付,提攜後進,為身心障礙的孩子與其家庭立定根基,陪伴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家庭跑這一輩子的賽程。

 

圖說:伊甸陪伴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家庭。

圖說:伊甸陪伴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家庭。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2.04.18 NO. 422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