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琵鷺、麻雀、貓頭鷹,一隻隻鳥兒泛著金屬色澤,驕傲地站上舞台,精緻的模樣絕對無法想像,它們的前身是廢棄回收物。

這些作品全都出自簡麗華之手,你可能以為她是一位專職藝術家,然而藝術創作只是她退休後的休閒活動。

謙虛地稱自己是一位退休後的「平凡人」,簡麗華用巧手賦予了廢棄物二次生命,也在人生下半場找到屬於自己那條「美」的道路。

189136
(簡麗華的得意作品-《黑面舞者》。)

文|許可晴 攝影|王致尹 圖片提供|簡麗華

 

 

 

 


紅色針織帽,灰色連身衣,簡麗華的一身打扮感覺有幾分「日系文青」的味道。幼時患上小兒麻痺,她走路起來有些搖晃,縱使如此,依舊無法掩蓋她的藝術家氣質。

簡麗華原先在出版社擔任編輯工作,接觸過許多藝文類書籍,因此對於藝術很有興趣。退休後,她挪出許多時間鑽研藝術,一頭栽入了自己的創作世界中。

繪畫需要顏料、畫紙,拉胚捏陶則需要購置陶土及設備,零零總總將花費不少金錢,簡麗華擔心,藝術創作要花這麼多錢,熱情一定很快就會被消磨掉,於是靈機一動,想起家裡天天都會製造回收垃圾。紙盒、紙袋、易開罐、保特瓶最終都是進到回收車,何不好好利用這些垃圾,將廢物變藝術?

123_9681
(簡麗華打開手機相簿,一一介紹自己的作品。)

 

 

嚮往自在飛翔 對鳥類研究透徹   

將鐵鋁罐剪成的鋁片一片片組合起來,再用火噴槍烤出漸層色,鳥兒的主體漸漸成形,加上瓶蓋、鈕扣、松果等小零件的畫龍點睛,一隻隻活靈活現的鳥兒在簡麗華的巧思下完美地降落人間。

189131
(運用鈕扣、鐵鋁罐做成的貓頭鷹。)

 

翻了翻簡麗華的作品,會發現全是鳥類,說起對鳥類的喜愛,她望向天花板想了想,回答道:「我的腳不好,很嚮往鳥兒那樣自在地飛。」

從小就癡迷於鳥類,簡麗華有賞鳥的嗜好。「我能在公園裡坐很久,呆呆看鳥兒飛來飛去。」她微瞇著眼睛看向上方,好似這兒真的有隻翩翩起舞的小麻雀。

簡麗華對鳥類觀察細微,從田裡的白鷺鷥到沿海的黑面琵鷺,講起鳥兒,她的語氣高昂了起來。對鳥兒如數家珍,當開始創作時,簡麗華的首席「模特兒」當然也是鳥類了,現在家裡堆著滿滿的鳥作品,簡麗華笑稱:「我家就像鳥園一樣,我也是名副其實的鳥園管理員。」

 

巧手人人愛 一對金雞抵紅包

回想起做再生藝術初期,簡麗華並沒有懷著什麼遠大的目標,單純只是藉由設計、創作的過程殺殺時間,或是偶爾做個禮物送給朋友。

為了有足夠的素材進行創作,簡麗華甚至連出遊時,都不忘蒐集鐵鋁罐等回收物,看得一旁的友人霧煞煞,直問:「妳撿這些要做什麼?」當簡麗華把自己的作品秀出來,大家簡直又驚又喜,頻頻誇讚。畢竟誰想得到,那一個個印著台灣啤酒、可口可樂的鐵鋁罐,竟能變成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189134
(作品《鷲盤巡航》由可口可樂鋁罐製成。)

 

朋友對她的作品愛不釋手,甚至結婚時都特別叮囑:「邀妳來做嘉賓,不要包紅包,能否送我一個作品?

依照民間「帶路雞」的習俗,簡歷華做出一對貴氣的金雞,祝福新人永浴愛河、白頭偕老。從此之後,每逢友人喜事她便送上一對手工金雞,用手工的溫度,換取新人微笑的角度。

 

timeline_20200912_034025
(一對金雞承載著百年好合的祝福。)

那時,她或許也沒想到自己能用這些再生藝術作品舉辦個人展覽,直到報名了富邦身心障礙才藝獎,並不負眾望地獲得工藝組梅花獎(冠軍),這才將她的藝術生涯推向了另一個層次。

 

個人展覽中開拓藝術生涯新版圖  

「原來大眾可以接受這樣的作品!」簡麗華對於自己作品的高人氣感到相當震驚,原來這樣接近無成本的藝術也能獲得大眾的喜愛。

做工藝做出了成就感,隔年,簡麗華獲取了文化部的補助,決定自籌個人展覽,從作品創作、場地租借到展場布置,她全都親力親為。籌辦過程有些辛苦,但能夠與親友、大眾分享自己的創作,簡麗華感到非常地滿足。

首次個展結束,她心想辦過一次個展就夠了,誰知大家還看不夠。有些朋友成為了簡麗華作品的收藏家,紛紛打趣道:「妳要繼續辦展覽,不然我們手上的作品不會漲價啊!」就連知名大集團也向她「敲碗」,並稱願意免費攬下展覽策劃的工作,只求再次一睹她的作品。

 

「辦展」這事雖辛苦,卻給了簡麗華推進自己的動力。「展覽舉辦半年前,每天早上起床就是坐在那邊(創作)一整天。」為了將展覽場地填滿,她總是卯足全力創作。創作過程中,求好心切的她只要對作品稍有不滿,便會狠心地全部拆掉重做,以確保每個作品都符合自己的標準與期待

個人展覽結束,簡麗華進入「退休中的退休」,放慢了創作的步調。現在的她時而出遊尋找新的創作媒材,時而上美術課進修,繼續在生活中追隨「美」的足跡、尋找靈感的尾巴。
 

123_9657
(簡麗華近期還學習纏繞畫,不斷在創作領域精進自己。)


 

「美學的東西我覺得應該跟生活結合在一起,不用去刻意追求什麼成就。」以悠然自在的態度面對藝術創作,簡麗華退休後意外以再生藝術,闖出自己的一片天,驗證了生命在各個階段都有成長的可能!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1.4.14    410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