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路上跌跤,神父告訴李蓮,「應該去幫助人,而不是聚焦在自己的悲哀。」一則伊甸洗衣商店的徵人廣告,令她聯想到神父的話,「這會不會就是上帝要我做的事呢?」她決定給自己一個嘗試的機會。就此走向神為她預備的道路。

 

與同工一起辦理職訓成果展,同工們同心努力的成果展現

(圖說:與同工一起辦理職訓成果展,同工們同心努力的成果展現。)

文︱楊可玉

 

走進基隆市區的小巷弄,循著不按牌理出牌的路牌,一路尋找,最後還是在地人隨手一指,往意想不到的方向,找著了目的地。

伊甸基隆市服務中心占地不小,服務項目包羅萬象,從早療日托、重殘養護、職業重建,到輔具、家暴處理⋯⋯幾乎所有社會福利事工,都在這裡集結縮影。李蓮區長管理本區業務,從基層開始服事。當年進入洗衣店時,正處婚姻不順利的陰影底下,茫然不知前路,如今神卻帶領她撥開雲霧,看見雲上有太陽。

 

家庭打擊,讓李蓮重回天父懷抱

 

李蓮的父親是外省人,抗戰時隨軍轉進,在金門認識了母親。兩人來台後舉目無親,在那經濟困頓的年代,還好有教會給予關懷及實質幫助。六歲的李蓮在天主堂受洗,上小學後,每天放學得找修女報到,好像現在的安親班一樣。「那時心裡很抗拒,但也沒有辦法,」李蓮笑說。童年的薰陶與滋養,直到長大後出外轉了一圈重回天父懷抱,她才終於懂了。

 

李蓮的先生長她十歲,兩家生活背景截然不同。學習工業工程設計的她,婚後跟著丈夫一起打拼,直到公公中風,兩人才回基隆接手家業。有了孩子以後,李蓮漸漸回歸家庭,先生卻與事業助手日久生情,如此打擊讓李蓮重新走進教會,也與娘家恢復連結。

 

「剛回基隆的時候,其實心裡很茫然。但神父告訴我,「應該去幫助人,而不是聚焦在自己的悲哀。」李蓮回憶,當她看到伊甸洗衣商店的徵人廣告時,要有工廠經驗、要懂得織物、要做工作流程分析,又以基督徒為佳⋯⋯這一切彷彿為自己量身打造的條件,令她聯想到神父的話,「這會不會就是上帝要我做的事呢?」她決定給自己一個嘗試的機會。

 

與職訓進修班學員一起編織作品

(李蓮(左)與職訓進修班學員一起編織作品。)

 

身兼數職,實現「社區化就業」的模式

 

在基隆設立洗衣店的初衷,乃是考量地區氣候特性,作為職業重建服務的訓練單位暨示範性商店。剛開始面對「手下」的員工,有智障、斜視、肢障、自閉症及多重障礙者,李蓮仗著自己曾經在安親班管理小學生的經驗,以為或可輕鬆過關。

 

怎知這些同學與一般小學生大不相同,李蓮到職的第一個禮拜,就把一件客戶的進口毛毯給洗壞了。

「我真能做好嗎?」面對事態嚴重,李蓮一個人蹲在角落哭泣,哭完後,她下定決心:「我必須在這裡證明我可以!」

在沒有前任老師經驗傳承的情況下,李蓮規劃工作流程、研讀機器說明書、分配任務,甚至加入洗衣公會,利用假日到洗衣店觀摩,學習專業整燙⋯⋯帶著同學們從頭開始。為他們規劃職務再設計,「他們完全信任,就跟小孩一樣,那種感動非常不同,」李蓮說。

 

  在洗衣商店經歷三年後,基隆中心組織重組,將洗衣商店、庇護工場、職業訓練及庇護性就業整併為一組「職業重建組」,當時有人員離開,僅剩下李蓮和店長忠心的看守,繼續推動。在陸續增聘人員及訓練的過程中,為推動服務及業務,李蓮自己亦擔任就服員,去社區宣廣服務連結職場。

 

當時庇護性就業同工及員工,每日均須需早早出發去台北,晚晚才回到基隆,時間、成本及人力的耗費相當多,於是經常向神禱告,求主為這事工開路。果然!神的信實與應許不落空,在一番努力拜訪與連結下,為基隆區開發了第一個民間社區的庇護職場「安樂建德山莊」,安置了當時台北、基隆奔波就業的庇護員工,實現了「社區化就業」的模式。

 

汗淚力拼,職業輔導評量評鑑得全國第一

 

接下來,李蓮為串聯職業重建服務,民國 93 年起,自己亦擔任職業輔導評量人員,到各職場收集工作分析,並配對想要工作的身心障礙者,為他們找出最適合的安置服務建議,讓他們及家人,都能很清楚自身的優點及限制,也讓就服員能很快、適切的去服務身心障礙的朋友。很欣慰的是,基隆職業輔導評量第一次評鑑,就得到全國第一名。

 

李蓮其實是兼職在做這項服務,為了不要影響原來的工作,都是利用晚上及假日在執行,曾經有三年幾乎沒有假日過。某天星期六沒有排工作,在家睡醒,孩子突然很訝異的說:「媽,你今天在家喔」突然覺得對孩子很愧疚, 並開始猶豫是否應該繼續⋯⋯還好孩子們都很支持,在禱告下,聽從上帝的旨意,相信恩典夠用,而本項服務在2009 年得到全國性評鑑的優等成績,使李蓮也重燃信心,繼續向前。

基隆中心在2000 年即有開辦日間、 夜間不同的職訓班,早年的班級以電腦打字及軟體應用為主,2004 年接手後開始陸 續辦理網頁製作、網路創業、美容指甲彩繪、拼布縫紉、咖啡調飲、洗衣整燙、清⋯⋯等各類班級,接受過服務的學員已經超過 150 名,每年辦理聖誕回娘家時, 許多畢業的學員都會回來相聚問候,分享現在社區工作的狀況。那時的李蓮,心裡得到許多的感動,也深覺得這樣的付出是對的,是值得的。

 

服務完整,增加支持性就業

 

基隆早年身心障礙者支持性就業服務,是分散在各協會辦理,因為成效不彰,且多有紛爭,基隆市府深感困擾,於是,李蓮推動基隆區的職重人員在職訓練,協助整合市府、機構與協會的專業人員,共同學習與合作,獲得市府的信賴,於 2015 年將支持性就業整合委託給伊甸辦理,於是基隆區有了完整的職業重建服務。包含職業訓練,每年服務人數約 150 人,由於都是社區居民,且二年內不能為重複對象,所以從規劃、招生、訓練、就業節奏很快,只專注思考如何向前,就在這周而復始下,不知不覺也經過了十餘年。其實,這個過程也不是每天都是如意的,也有一些深刻的印象與學習。

連結雇主,雇主座談會 (2)

(圖說:李蓮連結雇主,與雇主會談。)

 

為主而做,服侍學員如同家人

 

李蓮回憶道:曾經因為學員的家長被討債公司催討,逃到中心尋求幫助,第一次有了陪伴學員及家長,進警察局做筆錄,長達 8 小時的經驗;有一位學員跟媽媽鬧彆扭,離家出走,半夜打電話給李蓮,於是她和輔導老師半夜到市區找人,找到人並暫時安置住宿,再開導這位學員和家人,「目前這個學員已經穩定就業,也跟媽媽感情愈來愈好,到現在還經常與我問候聯繫。」看來,李蓮在陪伴學員時,溶入了「媽媽」的味道。

 

另一方面,跟同工之間也是會有爭執及被誤解的狀況,內心也會有沮喪無力的時候,「這時我總是迫切的禱告,尋求主的心意,經常主的話就會浮現在我的腦中或是眼前,成為我的力量與幫助。」

 

基隆區伊甸主日為學員按首禱告

(在基隆區伊甸主日,李蓮為學員按首禱告。)

 

靠主而做,用禱告連結事工

 

聖經上說:「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 只要信,就必得著」(太 2122),這是使李蓮得力的經文,她在服事的困難中,大大經歷主的同在與安慰。經過多年後,同工們對於服務的信念與默契也日漸成熟,大家一起跟著身心障礙的朋友們打拼,有了一些成就感, 似乎也像一家人般,產生歸屬感而樂此不疲了 ! 「不要怕,只要信!」做為神的僕人,我們做神的工,神也會做我們的工。進入伊甸十幾年來,李蓮憑著這樣的信念,工作雖然辛苦,卻能「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心中滿有喜樂。

 

從基層幹部,到如今承擔基隆區區長的重責,李蓮帶領團隊一起推出身心障礙者生涯輔導、就業輔導,推動身障樂活站(16-55 歲),辦理園藝、手工作品、咖啡調飲、烘焙、社團活動等樂活課程。她放下心中一切重擔,為主而做、靠主而做,在服事中,成為真正被醫治的人。

 

資料來源:新蘆葦集-職重篇     伊甸園電子報395-1上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