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共餐的溫暖,在於大家一起共桌吃飯,一起享受菜餚。)

同桌共餐,除了能填飽肚子,也能找尋共同記憶、對同時代的幽默會心一笑,更能對彼此的憂傷、煩惱了然於心,進而延展出感同身受的關懷。

於是,這頓飯的好壞的評斷標準不再只是餐盤裡的食物合不合胃口,而是彼此一起用餐所產生的溫暖,而這正是共餐的意義所在。

 

文│郭依瑄    攝影│何維綱

 

位於頭城老人日托中心附設的開蘭長青食堂,未到10點,便能聽到「剁剁剁」的迅速切菜聲,令人想起母親為了等待歸家的孩子,用心準備著飯菜的場面。

而這裡的廚師,準備的不是孩子們要吃的飯菜,而是為日托中心與中午前來共餐的長輩準備午餐。

 

兼顧營養與美味的長青食堂

隨著對象不同,難度也提升了。首先要考慮到長輩的飲食健康,必定得注意營養的攝取,選用當季蔬菜、全穀類,力求天然、少加工、易食用消化。

為了兼顧健康,長青食堂的菜單由廚師設計後,皆有營養師估算營養含量。除此之外,每周菜單皆不一樣,為的是讓長輩全方位攝取,吸收營養也兼顧美味。

(圖說:滿滿的柳丁。易入口、好咀嚼、飽含營養是長輩保持健康的食譜基本條件。)

環顧四周的用餐環境,窗明几淨、十分整潔,日托中心的長輩正在製作春節小飾品。

社工林貴能提起,頭城是宜蘭縣老人人口第四多的鄉鎮,每天長青食堂共需要準備60多份餐點,其中包括送餐、日托中心和來這裡共餐的長輩們。

其中有些不方便出門的長輩,就由伊甸送餐到府,或是由親人打包餐點帶回,省去需要每日開伙的麻煩。

 

 

用餐不再孤獨 同時省去許多不便

每日固定來這邊共餐的王大哥(化名)70多歲,他說:「晚餐或是假日,這裡沒有開就只能到麵攤、自助餐用餐。因為我一個人住在小套房,也沒辦法煮。來這裡真的省去我很多麻煩,環境很乾淨,也不用洗碗。」

 

另一位90多歲的李爺爺(化名)與李奶奶每日中午皆來這裡用餐,因為李奶奶為日本人,故平日除了跟李爺爺交談,鮮少有其他人可以談天,但在長青食堂剛好有一位奶奶也會說日語,三人便常常坐在一起用餐聊天。

 

 

問起為什麼選擇來這裡用餐,三人不約而同表示,曾到廚房參觀,環境乾淨整潔,且定時更換菜單,不會吃膩,且外部環境布置得十分溫馨,「老人家需要的營養,這裡都有了,中午來吃這一餐,晚餐吃的比較輕省也沒關係。而且這裡的社工好親切,與別的地方食堂不太一樣。

(圖說:除了食物,環境整潔明亮也是這裡很受長輩歡迎的原因之一。)

社工林貴能提到,這附近有許多長輩們,因為喜歡這裡的用餐環境與氣氛,甚至選擇開車來用餐。「有些公務員退休的長輩、或是精神障礙者等等,在其他社區的食堂可能會感到不便與不友善,在這兒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林貴能補充道,她發現長輩們都是非常有同理心的,只需要加以引導,就可以減少許多衝突。

有次,孫爺爺(化名)因為年輕在礦坑工作,常常會喉嚨不舒服、乾咳,有位奶奶跟林貴能反應:「為什麼他不戴口罩呢?」

 

有同理心 容納更多不同的人

林貴能就跟大家以「說故事」的方式引導,她告訴大家,孫爺爺年輕的時候因為家裡經濟狀況不好,曾到礦坑裡工作。

礦坑裡陰暗、潮濕,且會吸入很多有害物質,導致孫爺爺現在偶爾乾咳,他不是感冒的咳嗽,它是不會傳染的乾咳。

「其實孫爺爺跟大家一樣哦!年輕時為了教育子女、給家人提供好的生活品質,年輕時都吃過很多苦,所以請大家要多體諒他,他跟大家一樣年輕時都吃很多苦頭的甘苦人呀!」

 

那次過後,爺爺、奶奶們不會再要求孫爺爺非得戴上口罩,反而會貼心地催促他喝點溫開水潤潤喉,以舒緩乾咳的不適。

久而久之,爺爺奶們內心變得更柔軟、更能同理與包容更多不同不方便的人。

 

林貴能自豪地說:「這裡不會有歧視,每個人都能接納彼此,互相體諒,不論是日托中心或是長青食堂,都是如此。」

(圖說:共餐所產生的溫暖,十分珍貴。)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