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商數年的心血毀於一旦,李基甸黯然神傷之際,意外接觸身障機構,開啟了他不同的眼光。爾後進入職重!推動支持性就業,為他的人生新闢「彎道」,大大擴張了他的生命境界!
(圖說:李老師雖已年逾八旬,卻還全省跑透透,培養新一代的職重尖兵!)
文︱詹慶臨
「大家早!」他踏著輕快的腳步,帶著親切溫暖的問候, 走進辦公室,80 多歲的老先生,卻有年輕人的步伐,年輕人的活力,年輕人的身形。他家住桃園,每天早上自己開車,趕到台北上班;不然就是奔波到伊甸南北各個單位督導,他,就是伊甸職業重建顧問李基甸老師。
生涯大彎!從企業界到社福界
過去李老師曾擔任教職,也是營造業和汽車音響工廠的老闆;之後,卻全身投入職業重建的領域,成為「職重界四大天王」之一的專家,直到如今。李老師是政府職重服務資源中心的顧問和評鑑委員,也是伊甸多年來的職重顧問,企業界到社會福利,這個大轉折,主要是來自一場大火。
「我高三的時候信主,那時我與神立下心願-將來要成為傳道人,傳揚福音,幫助靈魂失喪的人得著救恩⋯⋯。然而,我是家中的獨子,對家有份責任,於是畢業後,我繼承了家業。」成全孝心是李老師當時的選擇,至於服事主,就以主日在教會配搭事奉為主。
沒想到經商數年後,一場惡火燒掉艱苦經營的兩個工廠,李老師眼睜睜地看著無情的火舌,吞滅了多年的基業,也燒掉了他的人生展望;又逢朋友落井下石,背信毀約,大大折損他的奮鬥意志,「那時我走投無路,痛不欲生,幾度活不下去很想輕生⋯⋯」痛苦之際,李老師黯然回到神的面前禱告,人的路走不通時,只好向上仰望神的恩手。
塗糞女孩!神對弱勢者的託付
有一天,李老師的妹妹拉著意志消沈的李老師,到八里的樂山療養院(簡稱 樂山)參觀。「樂山」是1911 年,由來 自倫敦的青年戴仁壽醫師,帶著自己新婚的美麗妻子,飄洋過海來到八里所設立的機構。戴醫師將一生青春奉獻給臺灣,特別在痲瘋病的研究發展與照護上,使當時近乎蠻荒的台灣,因著宣教士行醫宣教的奉獻精神,幫助麻瘋病人生活自立。
但,愛的事工仍待延續,李老師托著眼鏡,眼睛聚焦遠方,說:「在那天參觀樂山時,我很驚訝地看到教室一位自閉症、智能障礙的女孩,手抓著糞便,一邊塗在身上,一邊塗在牆上,我心中很激動,一份愛的責任感,打從心底油然而升⋯⋯」這段多年前回憶對李老師來說,仍然歷歷在目,這件事激起李老師深埋內心為主效力的心願,他感受到這是神對他的呼召,之後,便決定留在「樂山」工作。
在樂山工作的那段期間,對李老師來說是裝備、是工作、 是服事,也是另類的「休養」,充滿神的安慰與力量。
(圖說:別人眼中的李老師,是嚴格中帶有慈愛,在慈愛裡充滿耐心,耐心時傳達提攜之情。)
進入職重!推動支持性就業
1995~1996 李基甸老師和高雄師範大學陳靜江教授、屏東科技大學胡若瑩教授、中壢啟智技藝訓練中李崇信主任四個人,接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的委託,以美國支持性就業服務的理論為基礎,建構一套適合我國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的工作系統,並建立完整的表格系統,提供就業服務員在實作時,能夠紀錄與績效考核。
他們為這飄洋過海的制度進行轉型,成為適合台灣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的服務模式,期望能為身心障礙者媒合工作,輔導他們及早適應工作,減輕社會與家庭的負擔,更能改變身心障礙者的形象,提昇他們的生活品質。直到今日,台灣對身心障礙者的職業重建運作,仍以這套改良過計劃為基礎,持續運作。
支持性就業是職業重建的一環(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職業重建起源於越南戰後,政府為受傷身殘的軍人所設的社會服務,主要是希望幫助身心障礙的朋友從消費者成為生產者,重返社會的生產行列。1997 年依據殘障福利法所修正更名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確立了政府必須提供身心障礙者庇護性就業的服務,台灣的庇護工場正式上路。
與妻同工!成立路得啟智學園
李老師不願身心障礙者的權益被忽視,在樂山服務告一段落後,滿懷著愛心和理想,和太太在桃園成立「路得啟智學園」,收容了二十幾位自閉症和智能障礙的孩子,從生活自理教起,以社區化就業的專業幫助身心障礙者。
李師母是李老師在樂山的同事,兩人常因工作有「激烈的討論」,沒想到愈「吵」愈好,後來結為「親密戰友」。路得那段時間,李老師對外參與觀念宣導和外部會議,對內則由師母擔任老師,兩人在沒有資源外援之下,要撐起一個非營利機構真的沒那麼容易,為籌措經費,李老師曾賣車、賣鋼琴,挹注經費,雖然辛苦卻不痛苦,李老師和師母都甘之如飴。「幾年後,『路得啟智學園』被政府評鑑為優等,神的旨意就是這麼奇妙,每一次覺得度不過的難關,最後都能迎刃而解,依靠主努力向前的日子,真好!」李老師感恩在曠野開道路的上帝,為他的人生新闢「彎道」,大大擴張了他的生命境界!
排憂解難!心繫身障者的處境
擔任顧問與評鑑委員期間,李老師看見許多的身心障礙者在被收容時,完全沒有被尊重與保護,他曾經在一個沒有 立案的宮廟,發現數個5 歲至40 多歲的 身心障礙者,低功能的障礙者被放進狗籠裡,洗澡時用水管沖刷,完全是非人道的對待;至於高功能的障礙者,就被放置在固定的空間,睡在通舖,沒有安排任何活動,整天無所事事⋯⋯。後來這件事被披載後,被收容的身心障礙者才被救出來,重新安置。
李老師也看過:有位被安置就業的智能障礙者,身上常有異味,常搶別人的便當吃,惹得同事嫌棄。李老師沒有責備,先探究原因,發現是家人沒有為這位案主準備便當,讓他經常餓肚子,又沒有教導他要天天洗澡,使得身體衣服常有污垢。
為此,李老師多日到案主家門口,等待避不見面的家人,終於見到他們,彼此溝通懇談,事情才得以改善。
(圖說:李基甸認為社會工作沒有休息的日子,愛心不打烊,這是一個永遠的使命。)
有話直話!曉以專業的麻辣顧問
2007 年,李老師受聘為「伊甸」擔任顧問,為職業重建服 務提供專業,一直到如今整整11 年。 李老師初到伊甸擔任督導職時,年輕的就服員們對他是又敬又畏,他們形容李老師,「嚴格中帶有慈愛,在慈愛裡充滿耐心,耐心時傳達提攜之情。」他心直口快,行動確實;他有話直說,絕不會拐彎抹角,當他責備同工、話不順耳時,常使同工難堪漲紅臉;但等到受教後,又覺得良葯苦口,獲益良多。
面對老前輩的教導,無不折服,若在上班互動時間「取經」不足,中午必有同工陪同李老師一起吃飯,順便「請益討教」。
李老師到伊甸多年來,「一路走來,看到了就服員的投入,努力成為就服的尖兵,這些年輕人令人感動,我們一起憑著抑惡揚善的精神,盡本份的投入福利工作,那剩下來的一切就交給神了,因為『人』是極其有限的。」世代共融,互相合作,這是李老師在伊甸工作的一大喜樂!
而最大的喜樂是,伊甸以福音精神,奠基在福利事工的底層,這樣的雙福理念,也是李老師深藏在心的願景,「就這樣,我把伊甸當成自己的事業,用心付出,將職業重建的專業知識,沒有保留、全盤根植在伊甸⋯⋯」對伊甸而言,有了李老師,如獲至寶,將專業結合信仰與行動,三合一的服務,「這是身心障礙者的福氣!」這是一位嘉義伊甸社工廖敏伶的心聲。
仍要創新!即使進入高齡、事工成型
已「晉升」銀髮族的李基甸老師,認為在高齡的社會,退休的時間相對地延後,銀髮族要不斷進修,無法光靠一項專業走一輩子,要一直不斷學習新技能,甚至以拿取証照為目標,才能學以忘老、樂以忘憂。
同樣地,對於身心障礙者的就服員,也要不斷與時俱進、 尋求創新。在 2017 年,亞洲社會企業創新發展趨勢研討會,李 老師代表伊甸發表一篇論文,提到創新方向:
一、政府應放開不必要的限縮法規,與跨部會協調,鼓勵身心障礙者和家人為經營工作,再建新的「智路」,如:推動無障礙交通、街頭藝人保險⋯等。讓身心障礙者從生產者轉型為經營者;依據身心障礙者創業貸款補助辦法,建議政府輔導個人創業,可以延“深”至小團隊創業,依個案實際狀況彈性補助,增加身心障礙者自力更生的創業補助。
二、配合企業人才需求,辦理客製化產、學合一的職業訓練,提供適性、適所的就業安置;更可以推動自立就業,由就服員服務(輔導)到家,支持家業幫手接班人,可以在宅創業。
三、政府應加強職業重建生態系統,如:硬體、軟體以及服務的友善環境,自然能鼓勵身心障礙者有較好的表現,進一步掌握就業機會與改善生活品質。雇主定額雇用方面,應建構更適宜的加權計算方式,如進一步以節稅為鼓勵方式,強化雇主雇用身心障礙者的意願,以增進身心障礙者就業權益。
深願謙和!立志學習摩西精神
聖經中的摩西,是李老師常和同工 分享的屬靈前輩,摩西人生的前 40 年為訓練期,第二個40年是牧「羊」期,第三個40年是牧「人」期, 他的生命顯現出的謙和信心,讓神樂於與他面對面談話,到120歲,依然耳聰目明、精神也沒有衰敗,充份為主所用,讓李老師 引以為榜樣,他常說:「我要學摩西,活到120歲,為主所用!」 如今,李老師雖已年逾八旬,卻還全省跑透透,在伊甸全 省60多個職重單位貢獻智慧,不僅在伊甸牧羊(身心障礙者), 同時也為伊甸培訓牧羊人(職重工作者),培養新一代的職重尖兵!
社會工作沒有休息的日子,愛心不打烊,這是一個永遠的使命。
資料來源:新蘆葦集-職重篇 伊甸園電子報395-1上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