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提醒著爸爸,星期五要來接他、要爸爸記得拿「返家聯絡單」的宜銘,
對於返家流程已經相當的了解,沒有吵著要回家或是吵著要留下來,只是不斷的提醒爸爸「該做的事要記得做」,
看著總是耐心回答孩子的宜銘爸爸,明白了父親節最好的禮物就是陪伴、就是相處。
文│邱慶宜 攝影│何維綱
宜銘爸爸感性的說:「宜銘說:『爸爸,你如果乖一點,我下次回去你要帶我去…玩,去…吃美食喔。』
其實他想表達的是:爸爸,如果我乖一點,我下次回去你要帶我去…玩,去…吃美食。」
陳宜銘是一名住在宜蘭教養院的智能障礙院生,
39歲的宜銘像個天真的孩子,爸爸說一句,他覆誦一句。
宜銘家中有三個孩子,大姊已嫁作人妻,二姊是一名器質性精神障礙的患者,
由於二姊的狀況與教養院的資格不符,因此二姊便在宜蘭的博愛醫院做復健,
由媽媽來照顧,宜銘主要則由爸爸來照看著,
「認命」是爸爸對於這個家無怨無悔付出的答案。
宜銘的狀況本來沒有那麼嚴重,是國小四年級時的班導師使用暴力而造成的,
用小學的木頭椅子拆下來的木板子,打在宜銘的肋骨上,
身上總是青一塊、紫一塊的,
身處在長期的暴力威嚇下,讓宜銘的狀況更加嚴重,
由於當時的人權並不像現在容易為此發聲,爸爸對當時的情況也無能為力,
「如果是現在,我一定跟他拼命!」
宜銘爸爸憤慨地說著,眼角似乎還有著當年的淚水,泛著紅血絲的眼球像是無聲地為兒子抗議。
為了讓宜銘習慣這裡的生活,宜銘爸爸總是忍著念想,一個月來一次教養院,
那一次就是要帶著宜銘回家的那一次。
一個月可以回家「渡假」四天三夜,
利用這短短的時間,宜銘爸爸很珍惜,
會帶著宜銘去他想去的地方、去吃他想吃的東西。
生活在宜蘭教養院近20年的宜銘,現在很喜歡這裡的社工與教保老師,
每到社工以及教保老師做家訪的時候,他都好高興!
坐在宜銘旁邊將近一個小時,只要有經過的住民、社工、教保老師……等,
他都會大聲地唸出他們的名字、跟他們打招呼。
由於宜銘爸爸今年已經73歲,對於未來,宜銘爸爸已經想過上千萬遍了
「如果有一天我『畢業』了,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每次閱歷人生的時候,就會觸及到這個問題,
所以在我有能力、有生之年,自己的孩子在這裡,應該要繳的費用繳一繳,
用一些存下來的錢捐給伊甸就這樣吧!」
宜銘爸爸說,還好現在宜銘對於在這裡當院生不會排斥,
這就是爸爸忍著想念的成果,為了訓練宜銘學習群體生活
這種特別「父愛」真心令人動容。
父子難得一起創作,爸爸帶著宜銘到戶外為他拍下與夕陽共處的小時光。
在充滿藝術因子的教養院中,夕陽灑在彩繪過的柱子與柱子之間,
看著長長的兩人倒影,一切是那麼的和煦、和諧;
回到室內,爸爸拉起宜銘的手,兩人一起畫出屬於他們的相框,
真心的祝福他們未來的日子。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66 期 2017.8 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