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馬祖 早療護航
偏鄉的資源短缺早已不是新聞,但長久以來解決不了問題,皆是特殊兒家長心中的無奈。在馬祖,穩定的人力、醫療資源,似乎只能是想像。
文│陳玠婷 攝影│何維綱
「文化狀態不同,所以全台灣的孩子有質的差別。」伊甸東港早療中心的教保組長柯菀榕說。
一般人很難以想像,同一個國家,怎麼各地文化差異,竟能影響每個地方的孩子成長、認知不同?
台北的孩子親眼看見無尾熊窩在尤加利樹上睡、聽見河馬的叫聲,而馬祖的孩子對海鮮瞭落指掌,分辨得出小卷與花枝。
恆春的孩子知道墾丁快線客運,可能不知道捷運、高鐵,而馬祖的孩子知道飛機、船隻,卻沒有坐過火車。
眼觀上述每個地區孩子認知方向都不同,仔細思考辨別之後,就能發現孩子們的反應落差皆與環境息息相關,若說從紙本、口述能補起環境缺失,還是遠不及讓孩子親自用感官體驗的效果好。因為馬祖缺乏醫療資源、家長對早療認知不高,但是他們極願意聽取專家建議,積極發問,柯菀榕說:「馬祖家長很重視自己的孩子,也相當保護他們,但是因為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他們即便有需求,又能怎麼辦?只能等待台灣的早療或醫療團隊過來了。」
而台灣醫療團隊依地域區分,因距離方便性,馬祖最常請北部系統過來。只是北部的專家平時身處在資源豐富的地方,也不夠瞭解馬祖當地文化,常會判定當地小朋友成長落後,柯菀榕表示,若用偏鄉經驗來看,孩子們差別卻不大,可見資源不同對每個孩子造成的影響,以兩個不同地方比較孩子成長有失公允;伊甸屏島區區長程錦屏表示台灣的資源分配本就不均,重北輕南,重城市輕偏鄉,伊甸深知不能辜負捐款人託付的資源,因此我們進入偏鄉去幫助弱勢,而馬祖就是離島選擇之一,政府部門雖然也投入早療,但是相關的專業、概念卻沒能那麼快抵達當地。
馬祖家長們對孩子的照顧度很好,吃飽穿暖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們很愛孩子,只是新住民及教育方式缺乏,被台灣團隊評斷落都覺得:「我們就是不好啊!但是沒有資源又能怎樣」的想法讓人心疼,老師則表示雖然每次都積極學習新知,但是台灣團隊不能長期定點幫助覺得遺憾。
伊甸從前年開始進入馬祖當地幼兒園進行篩檢和早療觀念宣導,至今維持二到三個月一趟追蹤發展遲緩兒。長期下來,我們看到當地的硬體設施很好,卻缺乏人力資源,因此伊甸共同期待,馬祖至少有一位早療領域的專業人員能夠提供帶狀服務,舉辦親職教育、協助成立家長團體,或者讓老師隨時找到諮詢的對象,將台灣的消息、資源帶進來,讓當地有需求的居民不再徬徨無助。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39期 2015.5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