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療育從家長做起

每一個慢飛天使需要的教養方式並不同,家長常常疼愛孩子,常為孩子做好生活瑣事,或者孩子鬧脾氣時沒有條件遂妥協。有了專家的教養建議,那麼陪伴孩子成長就不是難事了。

偏鄉療育從家長做起   

文|陳玠婷    攝影|何維綱

 多多和小澤,兩個分別是兩歲及四歲半的小男孩,每天在小天使幼兒園接受學前教育,他們同時也是伊甸馬祖早療巡迴輔導團的服務使用者,從去年開始接受早療團隊巡迴輔導、諮詢服務。為了幫助這兩位小朋友,早療團隊正在漸漸改變家庭支持方式、學校支持系統及提供資源的連結。

 

多多:

兩歲的多多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家中長輩及手足疼他如寶貝,因此只要是多多喜歡的食物、習慣的生活方式,家人大多都會依著他所想給他,只是生活中常有不同選擇,多多依舊堅持自己所想要的,不肯一絲退讓。長久下來,媽媽在教養他時,漸漸遇到瓶頸,常常為多多不順心時發脾氣和固執傷腦筋,卻苦無解決方式。

 其實每一個家庭的教育方式都不同,通常專家多是給予建議與尊重,只是疑似自閉症光譜的多多經過專業團隊評估後,以前的情緒與行為都有了解答,伊甸早療團隊的物理治療師林素華觀察多多在學校裡表現,發現多多的固著行為顯著、生活自理能力不足,遂與媽媽懇談一番,為了讓多多可以適應多元文化的社會,應從建立「規矩中帶有彈性」的教養方式。

 以固著行為為例,以往多多每一次進幼兒園大門時,固定走左邊那扇門,如果媽媽帶他走右邊便會退出門外走左邊;多多只喜歡紅色的床單,其他都不要;早餐喜歡吃餛飩,長年不變。而媽媽現在開始需要統合家裡的環境,讓家人一起幫助多多一起改變,譬如說早餐可以吃餛飩搭著飯、麵或者米粉,力求吃得到餛飩,也有不同澱粉選擇,等到多多習慣後,口味並不再單一了。

 讓自閉症孩子適應變化需要放緩腳步,家人必須共同建立結構化規矩,常對多多表達關心之意,再帶著他親自體驗環境與人為因素的變化,幫助他及早融入社會,消除情緒與不適。

 

 偏鄉療育從家長做起  

圖為多多媽媽。



小澤:

小澤現在才四歲半,害羞內向,主要照顧的爸爸說:「他的發展比較慢,目前接受伊甸的語言和教養的諮詢」只是發展遲緩不是爸爸最擔憂的部分,而是小澤的自主能力較弱,吃飯、上廁所都仰賴家人;依賴性強,即便低頭自己玩玩具,也要求爸爸一刻都不能離開他的視線,有時候晚上熟睡後,只要發現爸爸起身離開,他就會立刻醒來要爸爸不要離開,林素華在與小澤爸爸開家長諮詢會議時建議說:「小澤缺乏安全感,建議爸爸需要離開小澤身邊時,要先告訴他說自己要離開去做什麼、什麼時候回來,讓孩子放心。」

 

而生活自理部分,小澤目前正在學習戒紙尿褲、穿衣及吃飯。以紙尿褲為例,小澤目前不會主動表示自己想要小號或者大號,家人為求方便替他穿紙尿褲。傷腦筋的是,即便家人發現他尿在褲子上,想為他更換褲子就得在他後面追著跑,每一次就像場大戰。而情緒也是小澤需要突破的關卡,爸爸說:「他常常說一不二,要求別人順著他的心意,不然就從哭到吐。」林素華請爸爸具備耐心與硬下心腸實行規矩,才能一步一步改善小澤的固執行為。

 
偏鄉療育從家長做起  
圖為小澤爸爸。

馬祖的家長對孩子的生活參與度很高,幾乎照顧不假他人之手,因此對於孩子的成長狀況掌握度比偏鄉更準確,態度更積極。無論是多多還是小澤,他們都及時把握了療育資源,期待不久之後他們能夠迎頭趕上腳步!

 偏鄉療育從家長做起  

 物理治療師林素華。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39期 2015.5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