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四歲的家渝,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個性內向,常常在團體外看大家活動,由於語言、肢體刺激不足,媽媽發現她有發展遲緩現象,於是積極帶女兒做早療,才讓家渝漸漸追上成長進度。

 原鄉慢飛天使起步走  

文|陳玠婷   攝影|何維綱

常被家人朋友稱呼「斗咩」的家渝,和家人住在高雄那瑪夏區的部落裡,每天由媽媽帶去山上小學附設幼兒園小班上課,下課又和大一歲的姊姊玩在一起,快樂無比。媽媽把家渝的快樂看在眼裡,背後卻無法掩飾對她的擔憂,因為家渝兩歲時,媽媽就發現她的語言、發音、認知能力不好,三歲時幼兒園老師也曾和她反應過女兒上課時都待在角落,不發一語,或者不會言語表達自己的意思,就用大哭來解決,然後在團體生活中個性顯得害羞內向,和家裡表現的樣子不太一樣。

因為有哥哥同樣是發展遲緩經驗作為前車之鑑,媽媽及早帶著家渝前往高雄長庚醫院檢查,確診為發展遲緩的狀況,幸而狀況是輕微的,只要認真復健療育就能迎頭趕上一般的孩子。

 

路途遙遠  早療不缺席

於是媽媽開始帶著家渝上早期療育的課程,語言、職能、物理都安排在同一天。從那瑪夏到高雄長庚,單趟近百公里的路程,都要接近兩個鐘頭,這還是路況很好的時候,如遇天災颱風侵襲,那麼往返會更加辛苦,連外道路可能隨時中斷,外出非常危險,媽媽說:「但是我還是堅持每個星期一次帶她出去做早療,有時候她會吵著覺得很累不想做,但是我覺得如果不堅持下去,就沒有用了。」後來轉到旗山醫院,和伊甸基金會旗山早療中心做早療,路程減少半小時,才覺得輕鬆一些。

現在四歲就讀幼兒園小班的家渝,在一年的早期療育後,語言進步一些了,原先說話都用單字,進步到開始可以說出結構型的語句,只是邏輯方面還需要加把勁,媽媽表示家渝說話有頭有尾,但是沒有中間,例如問家人「你要去哪裡?」,家渝會說「你哪裡?」或者「你去哪?」,因此除了語言治療課,媽媽與哥哥姊姊也盡可能與家渝多互動,多說話建立她的語言邏輯性;媽媽說:「有時候讓家渝把聯絡簿和餐盒拿出來,她總是只做一半,忘了另一個,這點很傷腦筋,幸好她的認知有進步,漸漸認得顏色。」而手腳協調方面,在家裡也引導家渝拍球,訓練手眼協調,也玩遊戲訓練手部小肌肉,讓家渝在物理職能方面在家也能不間斷練習。

 

分心照顧孩子  給孩子好的開始

雖然媽媽忙於照顧五個還未成年的孩子,打理小小的家,偶爾還需要打工兼顧家計,忙得不可開交,但是如果時間允許,她還是將家渝與小一的哥哥帶在身邊,親自教導照顧,盯著他們的功課和復健。只是與妹妹安靜內向相反,哥哥則是活潑好動的代表,上課時跑來跑去,本來無可奈何,後來媽媽漸漸抓到訣竅,發現哥哥是吃軟不吃硬的個性,要耐心友善等他靜下來學習,雖然理解比較慢,「不過最近考試進步考七八十分!」

那瑪夏經歷風災後,重建的小學足以再次充當孩子們快樂學習的殿堂,家渝如今在小學附設的幼兒園學習,也有特教巡迴輔導老師、伊甸的幫助,相信不久後,就能迎頭趕上進度,開心長大。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2014.7月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