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聖恩 攝影|何坤益、楊政翰
跆拳道選手蕭翔文,在2024巴黎帕運男子K44-58公斤級賽事奪得銅牌,不僅為中華隊摘下該屆帕運首面獎牌,士氣大增,同時也為中華隊帕運史上贏得首面跆拳道獎牌。
蕭翔文與教練吳燕妮高舉中華帕拉林匹克總會會旗的畫面,登上各媒體版面,與國人分享喜悅。隨著時間流逝,這份榮耀被保留在中正大學的體育中心,彷彿訴說校園裡多元和包容的氣氛,成就了體壇之光。
我們學習跆拳道,
並服膺跆拳道之
武道精神、孝順父母、愛護國家、
主持正義、服從真理、尊師重道,
學成之後絕不為非作歹。
蕭翔文朗朗上口地背誦,這是從小習武的他再熟悉不過的宣誓。
「跆拳道教我很多,像是要有禮貌、尊重……」剛結束體能訓練的他,收操後聊著:「還有學習如何堅持。」
圖說:蕭翔文從跆拳道學習很多。
競技運動員要交出成績才能再往上,訓練過程很累,難免浮現放棄的念頭,此時就得學習堅持。
「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箴言四12。
能夠站上最高體育殿堂,除了選手本身的素質與堅持,實則還有一群人在背後默默扶持。舉凡養成路上的指導教練、防護員、陪練員,以及親朋好友和體育資源的挹注都是滋養選手的貴人。
圖說:選手能站上最高體育殿堂,背後有一群貴人支持。
與他一同前進帕運的教練吳燕妮,娓娓道出這段歷程。
蕭翔文的跆拳道成績,早在全中運就嶄露頭角。念大學後,推測是得失心太重,以致表現失常,直至大三才打出成績。
就在成績有起色之際,意外發生了。
大四的一場車禍,造成他的右臂神經叢斷裂,選手夢幾乎跟著應聲而斷。
「你還好嗎?」身邊的人關心地問候他。
「還好,就這樣。」他嘴裡不說,其實沮喪到連上課都沒動力。
心境轉折太大,那段經歷就像失語般地說不出口。住院時,見整層神經內科的癱瘓病人,只有他是運動員,右手卻抬不起來。單手更衣的不便,令他萬念俱灰,不禁流下眼淚。
圖說:蕭翔文回憶大四的那場意外。
「好想死!」
「低潮那麼多年,全大運成績一定要拿到。」
「結果……碰!」
回憶當時,蕭翔文雙眼圓睜,舉起左手往腿上一拍。
「一定是你騎太快,才會這樣。」旁人責怪。
「變身障,我還能畢得了業嗎?」他自問。
當年,蕭翔文才和學妹女友交往一個月,就發生事故,感情是否也增添變數呢?那是一段難以言喻的時期,不僅身體帶傷,裡、外都飽受煎熬。
就在此時,有人建議蕭翔文不妨朝帕運方面嘗試。於是他開始預備審查資料,向國際帕拉林匹克總會申請鑑定。
「把眼前我們能做到的事做好。」太太蔡沛軒回想起如何伴夫走過那段黑暗期:「上課、練習、復健,把時間調配好,一件一件處理好。」
圖說:蔡沛軒分享起與先生交往,一路支持他打進帕運。
奧運的門關了;帕運的門縫卻露出一道光。
確定重披戰袍後,蕭翔文便著手請益可信賴的教練。曾是2006年杜哈亞運跆拳道銀牌得主,現為中正大學運動競技系副教授的吳燕妮,就成了不二人選。
圖說:吳燕妮的學生張家豪(灰衣)、林佳葦(短袖深藍衣)、廣承俊(橘衣)擔任帕運選手陪練員。
「我身邊這一位,就是我的教練,如同我的母親一般。」蕭翔文轉頭望向她。
跆拳道的路上,對他最有影響力的教練正好都是女性。不同的是,之前的教練採鐵血教育,吳燕妮則是像媽媽般地關心選手們。
由於蕭翔文在拚帕運之前,已在道館教小朋友跆拳道。吳燕妮以「教練帶教練」的方式,彼此從中都能學習與進步。在巴黎帕運賽場上,就可略窺端倪。多數教練都是對選手單向下指令,但吳燕妮這對師徒卻是雙向討論。
教練為與選手拚出比賽成績,和選手相處的時間恐怕比家人還來得長。能看著一路帶的學生從低谷爬起來,又圓夢踢進帕運,吳燕妮既欣慰又感激。
「要謝謝我老公,帶隊參賽跟進國訓中心,都是他照顧兩個孩子。」吳燕妮繼續補充:「還有我的恩師蔡明志幫忙情蒐。」
選手能在賽場上奪牌,需要個人的努力,更少不了團隊支持。
「他們把翔文當成一個『人』來看。」蔡沛軒感性地說,
她觀察到,中正大學校園氛圍自由,有別於傳統以成績掛帥的競技體制。這股溫和的特質,散放著祥和與包容。無論是硬體設施或人際關係上,使先生對於接受自己是身心障礙者,沒有花費太長的過渡期。
圖說:防護員林鴻凱(後)協助蕭翔文體能訓練。
帕運贏得銅牌,團隊立即收到校長祝賀。系所裡的學弟妹,也不會因為是帕運而有所區別。
「打帕運,一場接一場,翔文輸了沒哭,得牌也沒哭。」吳燕妮稱讚他的心理素質佳。
也許,從一般選手轉換到帕運選手,這劇變使他變得更堅強。
平日和在國訓中心集訓的日子,學弟們無怨無悔地擔任陪練員,學妹們在旁加油,這幅溫暖的應援圖畫,美的就像校園裡起舞的楓紅。
圖說:運技系學弟余哲安(右)陪練。
原來,巴黎帕運跆拳道銅牌得主,是在如此的光景中孕育成的。
期待2026名古屋亞帕運見。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5.03.19 NO. 457
若您遇到心理困擾,可撥打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1925,提供24小時免費心理諮詢服務,或撥打生命線1995及張老師1980,亦可提供適當的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