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慈和阿鈺是一對小姐弟,分別是五歲和四歲的他們是輕度智能障礙的孩子,因為父親平時忙於工作,日常照顧的重任落在了同樣被診斷出智能障礙的母親身上。

對於媽媽來說,能為孩子做的只有基本的照顧。

畏縮膽小的慈慈、自理能力不足的阿鈺,他們的成長路上,還有許多關卡需要面對……

慈慈、阿鈺

 

文|許可晴 圖|伊甸公關中心

 

走進姐弟倆的家,社工發現慈慈和阿鈺還不太會講話,經觀察發現家庭功能薄弱,趕緊立案,以讓孩子能夠盡快得到幫助。

那時慈慈和阿鈺尚未辦理身心障礙手冊,因此兩人起初是僅有接受到宅療育。然而社工發現孩子們的媽媽無法吸收相關知識,無法將早療的功效發揮到最大,因此決定讓孩子們接受醫院評估,領取身障手冊後進入基隆早療中心的日托班。

 

邁著勇敢步伐 慢飛姐弟一起學飛

在家中,因為慈慈年紀較大的緣故,總是被要求照顧弟弟,明明自己也還是需要被照顧的年紀,慈慈卻被催趕著長大。

洗完澡,衣服都還來不及穿好,頭髮也還沒吹乾,慈慈就必須趕緊幫弟弟穿衣,媽媽對慈慈的嚴格態度導致她怯懦怕生,而阿鈺則因凡事有母親和姐姐幫忙,生活自理能力嚴重不足。

 

小小年紀第一次離開家,初次上學對於許多孩子來說是一件焦慮的事,慈慈和阿鈺也不例外。

還記得剛到早療中心時,姐弟倆一秒都不能離開彼此,他們那懵懂的眼神,似乎對於未知的一切感到擔心害怕。

 

從家中踏入早療中心,姐弟倆面臨著不同的課題。

慈慈小小年紀便擔起「姐姐」的包袱,常被媽媽嚴厲對待,因為害怕被責罵、懲罰,她總是有些畏縮,不僅不太願意跟周遭的人互動,也常常因為害怕而大哭。

教保組長劉家如回憶先前協助慈慈戒尿布的經驗,當時只要一幫慈慈把尿布換下來,她便立刻焦急地大哭,就是怕自己如果忍不住尿到地上會挨罵。經過不斷的安慰和鼓勵,慈慈才終於止住淚水,接受戒斷尿布的訓練。

 

而阿鈺的情況又不同了,因為缺乏生活經驗的累積,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姐弟倆在家的生活模式,可以從他們在班上的互動中看出端倪。老師從旁發現,阿鈺學穿鞋時,姐姐總是「愛弟心切」,急忙跑來幫弟弟穿,好似深怕自己只要晚了一步,就會受到懲罰。

老師花了一段時間,才漸漸突破姐弟倆舊有的相處模式,讓阿鈺有機會學習「自己來」,也降低慈慈對於照顧弟弟的焦慮感。

阿鈺01
(阿鈺學會自己吃飯,生活能力進步許多。)
 

一年過去,姐弟倆都進步了許多,原先沉默怕生的慈慈不僅會說話了,還會主動關心同學,甚至在課堂中舉手回答問題,令老師們相當震驚和感動。

慈慈01
(剛進早療中心時常常「哭哭臉」,現在的慈慈微笑變多了。)

 

「給媽媽一些時間」 讓改變進入家中 

孩子在早療的幫助下努力地一步步向前,然而要將改變帶進家中,似乎還需要更多的耐心與時間。

上學時間到,慈慈、阿鈺頂著濕漉漉的頭髮上娃娃車,早餐急忙喝的牛奶,在搖晃的路途中因暈車而吐了出來。

同樣的情形反覆發生了幾次,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前一天晚上先洗澡」、「別在坐車前吃早餐」。看似輕易就能改善的問題,卻需要老師反覆告誡姐弟的媽媽,硬是過了兩、三個禮拜才改善。

 

由於姐弟倆的父親忙於家中生計,關於孩子們的照顧問題,老師常常與姐弟倆的媽媽做討論,希望她能稍加注意並改進。然而媽媽多半無法理解,也無法及時做出改變,這樣的困境成為了姐弟倆成長道路上的另類挑戰。 

天下父母心,期望孩子一切都好的心是必定的,而對於慈慈、阿鈺的父母來說,「心有餘而力不足」卻是最佳的寫照。

 

想當初正準備幫慈慈戒尿布時,劉組長曾與慈慈媽媽溝通。「如果尿在地上的話會很麻煩。」慈慈媽媽間接表達她的一顧忌。

「我們後來決定,對孩子好的我們就先做,之後再來慢慢跟媽媽溝通。」面對諸次溝通不順,劉組長決定趁慈慈在中心的時間,先讓她習慣沒有包尿布的生活,以免耽誤了孩子的成長。尿布戒斷計劃進行中,由於擔心孩子回家後還是被換上尿布,影響成效,她也特意叮嚀孩子:「如果媽媽要幫妳穿尿布,妳就說老師規定不能包。」這招奏效,戒斷尿布的計畫成功上軌道。

 

如果再次遇到相似的情形怎麼辦?劉組長耐心地說道:「需要給媽媽一點時間。」希望能用溫和的溝通,讓孩子在家得到更好的照顧。

三月的風漸暖,而早療之路漫漫,慈慈、阿鈺繼續在這條路上努力,媽媽也學著在孩子背後給予助力。孩子發展雖然慢了一點,但他們在溫柔的暖風中,正以自己的步調日漸成長。
 

慈慈、阿鈺03馬
(慈慈和阿鈺在基隆早療中心,用他們自己的步調慢慢長大。)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1.03.17 NO. 409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