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中看見熠熠生輝的母愛

(圖說:兒子摟著媽媽,顯露撒嬌。)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來,套上藍色的甜甜圈。」、「拿甜甜圈給媽媽吃。」教保老師帶著小逢媽媽的兒子操作教具,他如實的照做。當他完成動作時,一句「你好棒!」給予他肯定和鼓勵。

 

眼前的這一幕,是小逢媽媽媽媽期盼許久的畫面,「他去年不是這個樣子的,他會在教室跑來跑去,對人噴口水。」她用著夾雜著越南口音的中文,描述兒子在幼兒園不受控制的一面。

 

講起兒子的種種,她眼角泛淚,勾起她當時無助的情緒。小兒子被診斷為自閉症,小逢媽媽始終沒有放棄孩子,陪他到醫院上療育課,一步步成長,如今漸漸看到一絲曙光,是她最大的安慰。

 

來自越南的小逢媽媽,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看到兒子的進步,她由衷地說:「謝謝老師,謝謝伊甸。」為人謙和的她,有著任勞任怨的性格。了解她的背景,即便遇人不淑,她口中沒有吐露任何一句怨言,只是認命地撐起家計,讓家成為孩子們的港灣。

在平凡中看見熠熠生輝的母愛

(圖說:小逢媽媽陪著兒子在桃園早療中心玩耍。)

 

命運多舛  卻不被困難擊垮

20多年前,小逢媽媽還是一位青春年華的年紀,懷抱著對台灣的憧憬,從越南遠嫁來台,心想可以過上好日子。怎料,卻是一連串惡夢的開始。

 

文化差異加上語言隔閡,對她來說,一切都是陌生。來台不到一年時間,還在適應新生活的她,很快便升格為人母。與家人溝通時,講中文顯得吃力,更遑論聽得懂台語,各種因素導致小逢媽媽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不佳,小逢媽媽也常常自問:「是我沒有把事情做好嗎?」

過沒多久,仍然結束了這段婚姻關係。小逢媽媽一個人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還要兼顧工作,根本分身乏術,只好將孩子們送回越南,由娘家照顧,自己留在台灣賺錢養家。每天打兩份工,一天工作12個小時,她省吃儉用,寄錢回越南養家活口。

 

問她:「不累嗎?」她答道:「我很努力賺錢。」人生際遇坎坷,她總是把吃苦當吃補,在她臉上嗅不到愁苦的滋味。她雲淡風輕地說:「我12歲就開始打工了。」家裡貧窮,國中沒錢唸書而中輟,小小年紀就開始幫忙分擔家計。嫁來台灣,憧憬著美夢,卻無奈以離婚收場。她沒有跟現實妥協,一心想改善家境,在台灣拚命賺錢。20多年過去了,終於如願幫越南家裡蓋了一棟房子,讓長輩安老。

在平凡中看見熠熠生輝的母愛

(圖說:督導陳靜怡帶著慢飛天使操作教具。)

 

戀情無果  扶養自閉症兒長大

安頓好家人的一切,但隻身一人在台待久了,心裡難免孤單。七年前,在友人的介紹下,認識台籍的異性朋友。原本計畫結婚,後來男方失聯,小逢媽媽未婚懷孕,獨自生下第三胎,再度交由娘家撫養。直到越南母親重病,才將孩子接回台灣居住。

 

小兒子上幼兒園時,總是哭鬧不休,在教室橫衝直撞,不時對人噴口水、打牆壁等失控行為。剛送他上學,媽媽才到公司就接到老師來電,要她到學校一趟,三番兩次下來,「我接老師的電話接到會怕啊!」小逢媽媽面對孩子的教養不知所措。在老師的建議下,帶兒子去醫院做兒童發展評估,診斷為自閉症。

 

談起小兒子的發展歷程,5歲的他只能說少數的單詞,或是透過圖卡指認,表達他的想法。他的認知能力有限,沒有數量和顏色的概念,有發展遲緩現象。

 

早療社工  成為她有力的後盾

於是小逢媽媽固定帶兒子到醫院上早療課,接受語言、職能治療課等。桃園第二區早期療育發展中心督導陳靜怡表示,「媽媽向治療師學習要如何用手勢,詢問孩子的意願,以及觀察孩子的作息、喜好,因此媽媽也學習到如何因應孩子的需求,給予回應。」

 

在朋友圈中,一位越南籍好友的孩子曾經接受過伊甸桃園早療中心的服務,在她的介紹下,社工接觸到小逢媽媽,成為她有力的支柱。不僅陪同就醫,協助她完成孩子的身心障礙鑑定和請領身心障礙生活補助、早療交通補助,彌補她不識中文和不懂得申請資源的缺憾。

 

當領到補助款時,媽媽喜極而泣,對社工說,「我來台灣20多年,第一次領到政府的補助。」她感謝再三,甚至想請大家喝飲料,工作人員婉拒她的好意。

在平凡中看見熠熠生輝的母愛

(圖說:兒子與治療犬互動,情緒穩定許多。)

 

去年,中心舉辦動物輔療課,小逢媽媽帶小兒子來參加。活動上,慢飛天使輪流與治療犬互動,學習等待。輪到小逢媽媽的兒子上場,動物輔療師帶著他的手順著治療犬的毛輕輕撫摸。

 

不要小看這個動作,「不僅有助孩子情緒定,也可以控制他的力道。」陳靜怡分享,當中還有一項活動,就是在治療犬脖子上玩套圈圈遊戲。小逢媽媽的兒子在一旁觀看,操作幾次下來,他可以做得很好。「這可以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同時學會觀察,還有練習到手部精細動作。」

 

一堂課下來,小逢媽媽驚訝兒子的表現,沒想到動物輔療課可以讓孩子情緒如此穩定。五月,中心將舉辦親子出遊活動,陳靜怡邀請小逢媽媽帶孩子來參加活動,媽媽開心的說:「孩子不會暴衝,終於可以帶他一起出去玩了。」

 

在平凡中看見熠熠生輝的母愛

(圖說:小逢將教具遞給媽媽,同時練習精細動作。)

不僅如此,社工還幫小逢媽媽的兒子完成鑑定安置,申請特殊教育服務,預計今年8月底,他就可以就讀學前特教班,在適性的環境當中學習。

 

這一天訪問進入尾聲,小逢媽媽帶著兒子到操場玩溜滑梯,放鬆心情。午後的陽光燦爛,猶如在平凡日子裡,挖掘出熠熠生輝的母愛。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4.5.16  447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