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小小孩的圖卡運用。)

文│邱慶宜       攝影│何坤益

 

自理圖卡

對於無口語能力的孩子,會用圖卡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如:點心時間。

在這個時間,老師會運用「圖卡交換」的遊戲方式,訓練孩子的認知能力。

當老師拿起喝水或是吃點心的圖卡時,孩子能夠自行從圖卡上的圖案做判斷,

當他選擇了相對應的圖卡,老師便會給予相對的內容。

(圖說:左圖為喝水圖卡,右圖為洗手圖卡。)

 

社交用語圖卡

當孩子發生衝突時,老師會引導孩子學同理心。

老師會讓孩子理解「我懂你」的心情,

伊甸林園早療據點的鄭淑翠老師表示:「我們的孩子還是可以學會尊重他人及自己。」

(圖說:左圖表達是,右圖表達否。)

 

情緒圖卡

當孩子出現情緒時,老師會跟孩子說:「需要到辦公室喝咖啡嗎?」

約談時,老師會先允許孩子哭泣,從孩子的優勢觀點介入,

讓孩子學習自我負責、哭完擦眼淚、丟垃圾等等,同理孩子的情緒,再教他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


(圖說:左圖為生氣圖卡,右圖為開心圖卡。)

 

步驟流程

林園早療據點採用「結構式教學」,鄭淑翠表示,為提升小小孩的專注力及動作計畫,

教室的各處都有許多步驟流程圖卡,從上課打卡步驟、遊戲到課程安排的步驟,

都有清楚的圖示來告訴孩子,接下來要做什麼、該做什麼。


(圖說:左圖為閱讀圖卡,右圖為樂器圖卡。)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5 2018.5月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