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早療玩出能力
(圖說:在沙坑玩沙,孩子玩得不亦樂乎。)
「找一找它的好朋友,找出相同的圖案」「大拇哥、二姆弟、中三娘、四小弟…」
這裡不是一般幼兒園,而是慢飛天使的極早療團體課程(0~未滿3歲)教學園地。
透過圖卡輔助與生動活潑的教學,幫助慢飛天使進行療育。
他們在玩樂中快樂學習,能力一點一滴的浮現。
文│蘇麗華 攝影│何坤益
上午九點時間一到,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兒童福利服務中心委託伊甸基金會林園早療據點的極早療孩子(0~未滿3歲)魚貫的進入教室,
依著圖卡的指示,自己拖鞋,將鞋子放到鞋櫃,放背包…完全不假他人之手。
這些發展遲緩的慢飛天使不到一年時間,紛紛激發出潛能,
他們在玩樂中逐步成長,也玩出他們的能力。
來到音樂課堂上,人稱花花老師的組長鄭淑翠拿出彩色塑膠洗衣板,
用敲擊棒刷奏出樂音,口中唱和著:「親愛的某某小朋友,你今天好不好?」
點到名的孩子,老師誘發他開口說話。
遇到唐氏症或是自閉症等沒有口語的孩子,
則要他們看著老師比的手語與嘴型發音,
哪怕回答只是「嗯嗯啊啊」的音,都是一種練習。
(圖說:拿出彩色洗衣板的教具,讓孩子試著刷奏出聲音。)
打過招呼後,鄭淑翠播放童謠,配合著誇張生動的表情吸引孩子的目光。
口中跟著歌詞述說,「兔子兔子耳朵長長,走起路來蹦蹦蹦跳跳」,
再配搭手指謠,「鵝爸爸出來了,鵝媽媽出來了,兩個點點頭,兩個握握手」,
過程中要孩子找自己的耳朵在哪裡,同時也訓練他們認識動物特徵與辨別叫聲等。
接著,拿出各色沙鈴,要孩子一個個上前去選擇與圖卡相同顏色的樂器。
背景播放著音樂,只見孩子們開心的跟著老師移動,音樂一響就走,
音樂一停就靜止移動,藉此教他們認識顏色,找相同的物品之外,
也訓練聽覺和聽懂指令,了解什麼叫「有」與「沒有」的抽象概念。
一陣活動過後,孩子們的點心時間到了。鄭淑翠再度拿出圖卡,
一張是喝水,另一張是吃餅乾。拿到每個孩子面前要他們選擇想要做哪一件事,
甚至餅乾分別有長方形和圓柱形,都要他們辨別。當手中接下餅乾後,
又是另一個考驗的開始。孩子小手撕不動餅乾包裝,
老師要一旁的家長不可代勞,試著讓他們表達「請幫忙」,
再幫他們撕下包裝一角,剩餘的由他們自己完成,一方面訓練手指精細動作,
另一方面學會生活自理,學習融入生活情境中,教學一點都不呆板。
(圖說:課堂上,孩子選擇感興趣的教具來操作,試著自己玩拼圖遊戲,家長在一旁觀察。)
看到孩子在玩樂中逐一展現出能力,為一同陪伴上課的家長帶來盼望。
有孩子來之前不會走路,如今訓練到可以行走,
也有孩子口腔敏感,咀嚼功能欠佳,影響構音,
現在能有簡單的口語能力,一切變得不同。
鄭淑翠相當重視親子時間,週一到週五都要求家長要陪同孩子上課,
才能了解自己的孩子,參與其中才能看到孩子的表現,甚至學到老師的教法。
舉例而言,當孩子不願意學習或是有情緒時,老師運用哪些方法和技巧來化解,
透過親子活動與親職講座,家長學到能力並能裝備自己。
有家長或長輩習慣幫孩子代勞,這樣反而剝奪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
「愈少刺激,能力發展就更慢。」鄭淑翠強調,時間不等孩子,家長要學會放手。
0-未滿3歲是早期療育的黃金期,愈早療育成效愈顯著,這也是為什麼要推動「極早療」的原因。
透過團體課程,可以看到別的孩子的進步能力,也能汲取其他家長的帶養經驗,有助於相互學習。
鄭淑翠推動極早療服務,希望讓慢飛天使在個別化目標下,
能玩出學習與創造力,家長陪伴他們一同成長,一同珍視它的價值。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5期 2018年5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