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陪伴、早療不斷 2歲兒成功跨出第一步

(圖說:權權接受伊甸基金會每周一次的到宅療育。)

 

今年2歲的權權,因粗大動作及語言發展遲緩,在社工協助下,去年開始接受伊甸基金會宜蘭兒童資源中心每周一天的到宅療育課程,同時帶領媽媽認識社區鄰近資源,提供權權多元的感官刺激。服務過程,家長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成長,不僅關注上課情形,對於社工及教保老師的建議,也願意多方嘗試。

 

在伊甸與家人的努力下,權權有許多進步,除了放手自行走路,還可以簡單表達生活需求,今年也準備銜接進入幼兒園生活。

 

文 | 謝馨霈  攝影 | 何維綱

 

「權權,用大湯匙撈出一顆湯圓。」

飄著綿綿細雨的宜蘭縣三星鄉,巷子的民宅傳來教保老師教學的聲音。

 

手中緊握湯勺,眼神堅定望著桶子,認真撈球、放入碗中;接著轉身為娃娃綁頭髮、穿衣服,努力訓練生活自理能力與手部精細動作。他是2歲的權權,正在接受伊甸宜蘭兒童資源中心(以下簡稱兒資中心)所提供每周一次的到宅療育課程。

 

家人陪伴、早療不斷 2歲兒成功跨出第一步

(圖說:權權學習使用湯勺撈取球。)

 

面對孩子發展遲緩 父母積極配合早療

「媽媽,讓權權試試看,等他一下沒關係。」教保老師秀敏發現,權權的動作有些不流暢,偶爾會卡關,媽媽會忍不住頻頻出手「相救」,為了避免孩子過於依賴,秀敏會不斷叮嚀她要學習等待,讓權權有機會學習。

 

課程中,除了老師和媽媽的對話,鮮少聽見孩子的回應。「權權到一歲多還不會講話跟走路,很擔心他永遠都不會走了。」提起發現孩子疑似發展遲緩,媽媽仍語帶慌張。

 

家人陪伴、早療不斷 2歲兒成功跨出第一步

(圖說:教保老師秀敏(左)透過娃娃製造各式情境,讓權權練習穿脫衣物。)

 

社工宜君回想,剛接觸1歲2個月大的權權時,多以哭鬧、尖叫表示需求,沒有明顯口語詞彙;腿部則因肌力不足,無法站立、走路,僅會爬行。為了幫助他趕上成長步伐,除了協助安排每周一次的到宅療育、邀請參與中心親子活動,並連結醫院療育資源;同時帶領媽媽認識社區鄰近資源,如親子館、衛生所、公園等場域,提供多元的環境刺激。

 

「今年9月,權權即將進入幼兒園的特殊教育班。」宜君考量權權平時少與同儕互動、刺激不足,便積極為他申請入學資格。當忙於家計的爸爸得知孩子將進入特教班時,立刻與媽媽討論要全力配合社工、教保老師與醫院所規劃的療育課程,期待未來兒子能有機會從特教轉銜至普通國小。

 

家人陪伴、早療不斷 2歲兒成功跨出第一步

(圖說:教保老師秀敏(左)帶領媽媽,引導權權學習穿脫鞋襪。)

 

豐富的社區資源 是最好的早療場域

午後,權權在媽媽與秀敏的陪伴下,踏著搖晃不穩的步伐,來到三星親子館遊玩。家家酒、打鼓、感覺統合抗力球、黏土DIY等教具,他都躍躍欲試,甚至拿起許多玩具分給老師們。手中滿滿玩具的媽媽笑道,雖然權權尚未擁有口語表達能力,但他很樂於分享,與人互動。

 

看著權權母子積極接受療育課程,也主動使用鄰里資源,讓主任靜宜倍感欣慰。她分享,社會大眾正在學習不為親職教育、社區資源(如親子館)、早療等,貼上不友善的標籤,讓大家能自在地使用服務。兒資中心期待將「共融」落實到據點,誠如新聞常見特教生與老師之間的小矛盾,面對每一位孩子,需要了解其特質,才能提供適切的服務,並建立友善的空間。

 

家人陪伴、早療不斷 2歲兒成功跨出第一步

(圖說:主任靜宜分享創造「共融」與「友善」空間的重要性。)

 

組長佳琪則分享早期療育的重要性,家長第一次面對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幼兒時,早療可以幫助家庭降低走「冤枉路」的過程,不僅有專業的社工、教保員、治療師等人員,以及相關資源連結能協助孩子;同時,透過各式活動,讓家長們能互相交流與激勵。

 

「大雞晚啼」的觀念雖仍存在,但越來越多家長認識「早療」,了解只要把握0-6歲的黃金療育期,就有機會趕上成長進度。像權權家雖位於偏鄉,但父母細心觀察孩子發展情形,又主動尋找相關資源,讓孩子及時接受療育。

 

「權權現在很會走路,進步很大喔!」媽媽開心地表示,感謝有伊甸的協助,才能看見孩子放手自行行走。

 

經過一年多的療育,現在權權能簡單表達「好、不好、請幫忙」等需求。未來教保老師會持續協助增加他口語表達的訓練,以及學習自己使用湯匙吃飯等自理能力,準備銜接進入幼兒園,展開全新的人生旅程。

 

家人陪伴、早療不斷 2歲兒成功跨出第一步

(圖說:未來權權將帶著父母及伊甸早療的愛,勇敢地邁向幼兒園生活。)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4.05.15  NO.447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