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仙妮妮 0113

(圖說:妮妮與教保老師李淑萍建立良好的關係。)

 

今年5歲的妮妮住在那瑪夏區,前年3月,幼兒園老師發現她在認知及表達能力稍微落後同儕,通報至伊甸旗山早療中心,隨後由甲仙兒童發展社區服務據點展開療育服務。經過兩年的時間,妮妮在詞彙、句子的表達上有大幅提升,不僅可用直述句描述繪本,也能視情境分享日常生活,逐漸趕上成長歷程。

 

文 | 謝馨霈  攝影 | 何坤益

 

是日風和日麗,伊甸旗山早療中心教保老師李淑萍、社工組長吳珮萱及社工謝惠雯開了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深入那瑪夏區。「妮妮,老師來囉!」李淑萍愉快地與今天的小主角—妮妮打招呼。遠遠看到伊甸橘白相間的車輛駛來,妮妮與阿嬤展露燦爛笑容,前來迎接老師。

 

來到偏鄉,放眼望去多數皆是隔代教養,父母因工作需求離鄉背井,將孩子託付給祖父母照顧及教養。長者平時需務農,對於孩童發展歷程的記憶猶如新手,面對發展遲緩的情形,認為不過就是「大雞晚啼」,容易錯過早療黃金期,導致未來在學習上較容易受挫。

 

甲仙妮妮 0285

(圖說:教保老師李淑萍、妮妮與阿嬤合影。)

 

突破偏鄉地域限制 伊甸展開走動式服務

對於慢飛天使而言,成長的每一步都不容易,投入早期療育資源,方能突破成長困境。在偏鄉地區,慢飛天使所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資源匱乏、交通不便及專業人才缺乏,使得早期療育更加困難。

 

為此,伊甸提供走動式服務及到宅服務,為孩子提供早療服務的同時,也讓家長一同學習療育技巧,結合家庭作息並透過日常生活的場域,由家長在課後陪伴孩子練習,進而達到「家庭賦能」。

 

那瑪夏區的「發展遲緩」孩子,多數是親職功能不足或刺激較少。社區據點設立的目的就是發掘社區潛在個案,因此著重在孩子尚未確診前,且已發現有問題,就會著手讓孩子接受早療,盡早提升能力。

 

「如何喚起兒童發展重要的意識,是偏鄉早療推動上的一大課題。」組長吳珮萱點出偏鄉早療除了路途遙遠,另一個服務困境。

 

社工謝惠雯在一旁頻頻點頭,接著說,「除了積極推動、宣導服務,學校老師也會互相幫忙,發覺班上孩子的學習狀況,能力稍弱便會尋求伊甸的協助。」看著興奮的妮妮與阿嬤一同擺出課桌椅,準備上療育課的神情,便知道她就是最好的例子。

 

謝惠雯分享,當時得知妮妮的情況,與教保老師討論後,將目標設定在全方位訓練,從認知、粗大動作、精細動作等進行加強,盡量結合社區裡的東西,如校園操場、溜滑梯或吊單槓等,同時教導阿嬤如何訓練孫女如何提高認知能力及肌耐力。

 

這時,一個稚嫩的聲音打斷談話 — —

「一~二~三~。」

 

甲仙妮妮 0003

(圖說:妮妮模仿老師利用手指數算。)

 

參與提高樂趣 生活即是療育

「竹筍有兩根。」到宅療育課程上,妮妮模仿老師利用手數出圖卡上各種物品的數量。李淑萍說,妮妮的認知能力比較弱,目前著重加強「數概念」,分別為認識數字及數數。前者從圖卡、日常生活認出數字連數,以及看車牌讀出數字,但「6」跟「9」太過相似,妮妮偶爾會搞混;後者則透過生活中容易接觸的事物著手,如找找看有幾片葉子,並說出數量。

 

緊接著,李淑萍拿出五彩繽紛的紙張,帶領妮妮一起製作撕貼畫。只見撕紙、揉紙、黏貼等動作,妮妮小小的手指雖不太穩定,仍努力撕出一片片色塊,拼貼出一顆愛心。原來妮妮手指操作經驗較少,握筆寫字的操作性較低,使用筷子夾取物品時,容易鬆脫。為了提升精細動作的協調性及穩定性,經常會安排手部小遊戲讓妮妮去體驗。

 

甲仙妮妮 0065

(圖說:妮妮在老師的引導下,慢慢撕出一片片色塊。)

 

甲仙妮妮 0118

(圖說:妮妮在阿嬤的協助下完成愛心撕貼畫。)

 

李淑萍考量偏鄉鮮少有教具,她教長輩或家長利用生活上隨手可得的物品去引導、教學,就能讓孩子與生活連結,邊玩邊學。她讓家長了解不用一定要帶孩子到遙遠的醫療院所上課,就能達到療育的目的。另一方面,她依照孩子的身心狀況,安排個別化課程與服務,助其學習成長。

 

以妮妮來說,老師教導阿嬤「生活即是療育」,農忙期收穫生薑的季節,建議讓孫女幫忙數算生薑,或是散步去鄰居家,路上教她認識花朵顏色,同時算出花朵數量。在社區中,阿嬤也經常帶著妮妮,前往那瑪夏親子館、圖書館、公園等場館,讓她從玩樂中學習。

 

甲仙妮妮 0155

(圖說:在那瑪夏親子館,妮妮乘坐各式輔具,刺激肢體的感知。)

 

甲仙妮妮 0234

(圖說:教保老師利用數字積木與手勢增加妮妮對於「數概念」的認知。)

 

這一天,阿嬤看著師生倆認真上課的模樣,感觸良多。她娓娓道來,因許久未照顧孩子,對兒童發展歷程不太熟悉,沒有發現孫女有發展遲緩的傾向。直到,妮妮就讀幼兒園,老師細心發現她在認知及表達能力有落後同儕的情形,協助通報至旗山早療中心,緊接著伊甸就走入妮妮就讀的幼兒園及家庭,提供適切的早療服務。

 

經過長達兩年的時間,妮妮在詞彙量、句子的表達上大幅提升,可用直述句描述繪本內容,也能視情境分享日常生活。對於顏色、形狀命名及物品的功能性等,也能用所學拼湊出完整句子。阿嬤看見妮妮的變化,很感謝有伊甸早療、班級導師的協助,及早發現孫女的成長困境,陪伴她們一起繼續向前。

 

聽到阿嬤反饋的聲音,「部落家長很願意接受新事物,因此偏鄉早療服務的推進十分順利。」吳珮萱欣慰地說道。

 

針對妮妮療育課程的進展,李淑萍也會定時與她的班級導師進行交流與分享,還有部落人情味重,當得知早療成效時,他們不僅接納度高,也會協助關注鄰居及親戚的孩子是否需要協助,透過家庭、早療、學校三方通力合作下,形成一個安全網。

 

早期療育突破偏鄉地域限制,將早期療育送進每個有需要的慢飛天使家庭,讓早療路不再孤單、不再迷茫。

 

甲仙妮妮 0263

(圖說:妮妮學習將數字與點數進行配對。)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4.04.12  NO.446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