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伊甸基金會長期捐款人盧憶晴。)
「只要下定決心了,就不會間斷。」從堅定的眼神看到了盧憶晴二十多年未曾改變要奉獻於社會的心。盧憶晴是伊甸基金會長期捐款人,即便人生時有變故,她仍沒有放棄持續捐款,直至今日始終如一。
文|許幀貿 照片|王致尹
從小家境條件不優渥,盧憶晴很小的時候就學會夜市擺攤做生意,她自幼了解到金錢的重要性。對她而言,這是帶給自己與家人更好生活的方式。
盧憶晴回憶求學時期,媽媽先是因爸爸家暴而離家,隨後爸爸又因欠債跑路,她在外受貴人寄託,得以安身立命。高中時的她半工半讀,老師得知情形,幫她出學費,盧憶晴在每個月發薪日時,將打工的錢一點點地分期還給老師。
受到這些貴人的幫助,使得盧憶晴心懷感激。當下她便告訴自己:「以後有了能力,我要當手心向下的人。」
為省錢獨居美容院 有成後實現幼時心願
二十六歲時,盧憶晴在台北創業開店,從事美容相關工作。她謙虛地形容自己是搭上了順風車,當時得以累積一些資產,殊不知背後付出的卻是極大的努力。
她以三萬元台幣開始她的創業之路。初期為了省錢,盧憶晴將在台北所租的房間退掉,就在自己開的美容院當作棲息之處。白天工作、晚上就將店內三張美容椅併起來就寢。
夜闌人靜,整棟大樓人去樓空,除了一位大樓管理員和盧憶晴之外,剩下的只是一片漆黑。管理員看到她,不禁跟她說:「妳真大膽,這麼黑還敢住!」。雖然克難、需克服恐懼,不過盧憶晴知道只有這麼做才能早日達到她想要的生活。
辛苦換來了收穫,盧憶晴美容事業進展非常順利,幾年後她實踐她在學生時期所許下的承諾——當個手心向下的人,回饋社會。她先是捐款慈濟,而後在一次攤位活動裡認識到伊甸基金會,於是開始捐款伊甸的失能家庭服務計畫,幫助身障朋友看到更多希望,至今已捐款第二十七年。
「善良的心比多會讀書都還重要。」
盧憶晴婚後育子不忘身教、言教,常常告訴兒子他很幸福,並叮囑兒子要多幫助他人。她回憶以前往事,居住的社區總有對中重度智能障礙的兄弟協助收垃圾,當時左鄰右舍都會避而遠之。一次下大雨,盧憶晴和兒子見到他們連雨衣都穿反了,盧憶晴告訴兒子:「我們幫他脫起來重穿。」
後來有些人聽到此事,跑來問盧憶晴,怎麼敢讓兒子和他們接觸?盧憶晴打抱不平地告訴對方:「你們都沒有感恩?他們幫助我們處理垃圾、資源回收,憑什麼讓我們瞧不起?」議論者才連忙說不好意思而離開。
盧憶晴自豪地說,她的教育是打破分數迷思,兒子有一顆善良的心,這才是最重要的。
(圖說:盧憶晴重視家庭教育,前年媳婦送給她一副無框畫,畫中為包含愛寵在內的全家福。)
母親失智成為照顧者 經濟壓力大卻未曾想過中斷捐款
談到長期照顧議題,盧憶晴同樣能感同身受。母親七十九歲那年罹患了失智症,後來住進長照中心,晚年無法辨認人、無法言語,三年後母親因病過世。
母親剛住進長照中心時,盧憶晴泣不成聲,她發現母親也默默流淚。於是她重新整理心情,提醒自己是媽媽的支柱,不可以輕易悲傷。後來她發現,和母親開心說話時,母親的心情就比較平穩了,盧憶晴再也不會在母親面前展露她的負面情緒。
盧憶晴回憶,母親以前失智時常會說,「我老公曾對她多好、兒子多麼孝順」等與事實相悖的話,「從另一個角度想,她那段期間是幸福的,把一生所有不愉快的事給忘了。」
長照不只是照顧而已,更是一筆大開銷。如此重責大任落在了盧憶晴和姑姑身上。盧憶晴回想,當時經濟壓力真的很大。不過,當問及了「沒有因此而決定中斷捐款嗎?」她卻語氣堅定地說:「完全沒有考慮。只要下定決心了,就不會間斷。」
退休離開追逐金錢的生活 回歸樸實
(圖說:退休後,盧憶晴在礁溪展開新生活。)
十多年前,盧憶晴遭無照駕駛追撞,頸椎斷了四節,還傷及視覺神經。在醫院開刀治療那刻,她成為了無助的病人。她在這段期間對於人生有了新的體悟:「離開這個病床後,不要再像以前一樣奮力工作,我要找一個喜歡的地方居住。」
出院後,喜愛山林環境及溫泉的盧憶晴搬到了宜蘭礁溪,離開鋼筋水泥的城市來到了這座小鎮,放下了過去種種的煩憂,她很喜歡如今每日規律的生活。
生活回歸樸實,盧憶晴說,她不需要貴婦般的下午茶時光,在家自己沖泡咖啡也很幸福;不需要奢華的包包,把這些省下來的錢給更多社會上需要的人,對她而言更有意義。
盧憶晴表示,未來還想到宜蘭的自閉症相關單位擔任志工,至於捐款則不會停止。她很感謝伊甸創辦人劉俠女士不畏病痛,發揮前人種樹的精神,到今日使更多人得以受益。
盧憶晴的善舉如今已在各處點亮希望,她盼望更多有能力的人能一同加入行列。「達則兼善天下」是她從小堅持至今的理念。曾受滴水之恩,如今她當湧泉相報。她的手心向下,心境更寬廣。
(圖說:盧憶晴接受伊甸基金會贈與感謝狀。)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3.6.5 436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