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倢為關鍵評論網集團提出的2020年「未來大人物」獲選人之一,她創立了「小人小學」以及「社團法人籿苗教育發展協會」,長期致力於親子教育領域。
舉辦過多場親子營隊以及相關課程,她笑著說:「小孩會很直接地從活動中學習,但同時我們也是在提醒家長一些事情,多半都是。」點出親子教育表面上聚焦於孩子,實質上則關乎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乃至於父母親本身的狀態。
陳子倢分享了她長期以來對台灣家庭的觀察,介紹她和團隊如何運用他們的教育理念,讓改變發生。
文|許可晴 攝影|何維綱 圖片來源|小人小學Facebook、小人1號:南澳小孩的圖書遊樂場Facebook
飄逸的洋裝、大大的眼睛、紅褐色的長捲髮,陳子倢的氣質溫柔中帶著堅定,她是「小人小學」和「社團法人籿苗教育發展協會」的創辦人,同時也是孩子們口中的「扣扣老師」。
「家庭關係是重要的,教育真正的核心是回到家庭教育。那時面對青少年,我覺得某部分來說已經來不及了。」曾經是一位青少年輔導員,她踏入親子教育領域,是希望孩子不必走到「來不及」的地步。
「父母都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嗎?其實不盡然。」
親子營隊是「小人小學」一直以來提供的服務之一,存在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藉由營隊的活動,給家庭一個互相了解、成長的機會。
(小人小學的親子營隊,讓家長、孩子從任務中成長。)
每次在舉辦營隊前,老師們都會撥打一通通電話,事先訪問每位家長,了解各個家庭的狀態以及需求,並在營隊中為他們設定不同的任務,讓家長、孩子都能從過程中獲得進步,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從營隊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父母都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嗎?其實不盡然。」陳子倢一席話推翻了爸媽常掛在嘴邊的:「你是我生的,我怎麼可能不知道你在想什麼!」
她回憶起某次營隊的場景,一位孩子當時正與爸媽一起作畫,畫還沒完成,就聽到孩子邊大叫邊跑走,留下爸爸在後面氣憤地大喊:「你給我回來!」。
孩子「爆走」前,陳子倢就發現當孩子在畫畫時,父母不斷在一旁下命令,顏料沾的多寡、顏色的使用、握筆的方式,指點個沒完。
孩子跑走後,她走近關心,孩子嘟著氣呼呼的臉蛋說道:「我就不想要那個顏色!」了解原因,陳子倢把孩子帶回父母身邊,並帶領遊戲,引導所有孩子講出自己最喜歡的顏色。
「就這件事來說,你覺得孩子為什麼爆炸?因為他爸媽一直干擾他啊!」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而陳子倢站在這座「山」旁,看得可是一清二楚。
「小孩發脾氣都有原因的。他可能講不清自己怎麼了,不代表他情緒上面有障礙或是情緒是錯的。」陳子倢點出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衝突多半始於誤會,孩子還不懂得說出自己的感受,因此只能用「大叫」這種不受大人待見的方式表達不滿。
遇到孩子大鬧、失控,爸媽被激怒也是人之常情。父母、孩子都在高漲的情緒之下,要冷靜解開其中的誤會有相當的難度。陳子倢說道,此時中立第三者的存在相當重要。在營隊中,老師便是「第三者」,能夠客觀地從旁觀察事情原委,並居中促成兩方和解。
孩子缺少獨立思考能力? 「動手做」是正解
「都市家長普遍喜歡將孩子的行程排得很滿,把孩子照顧得妥妥貼貼。這幾年我發現孩子在獨立思考、好奇心等面向的能力都變得越來越弱。」在少子化的當代,家有一「小」,如有一寶,而事事都幫孩子伺候好可是會為孩子留下後遺症的!
為刺激孩子的好奇心並鼓勵他們發展解決事情的實踐能力,小人小學自成立起就依循「哪裡皆可以是教室」的原則,積極將孩子帶進大自然、博物館、展覽等不同場域,創造讓孩子動手做的情境,同時也提醒家長:「孩子是可以自己做的!」。
(「小人小學」將教室移至戶外,讓孩子自由探索世界。)
(美術館也能是孩子的學習場域。)
「動手做」的理念同樣實踐於她在宜蘭南澳成立的「社團法人籿苗教育發展協會」中。在大南澳地區,父母平均年齡較低,且平日忙於生計,較無陪伴孩子的時間和心力。同時陳子倢也提到,在當地「早婚早生」的現象像是一個循環,在代代間流傳。「孩子們眼中的父母輩都是這樣,他們生活中沒有看到不一樣的典範,所以對於自己未來的想像就被侷限住了。」
為因應都市與偏鄉不同的家庭特色及需求,陳子倢以「協會」模式深耕宜蘭南澳,與當地企業與國小密切合作,終於在去年建立了「小人1號:南澳小孩的圖書遊樂場」,作為南澳孩子課後的活動場域。
孩子們在「小人1號」學習木工、烘焙、繪畫等技能,陳子倢也計畫未來可以在此成立銷售據點,讓孩子們親自主導餐車製作、烘焙、販賣等流程,期望他們能夠從中習得一技之長,並看見自己未來的多元可能。
(「小人1號」的木工課,教孩子親手打造餐車。)
父母自身狀態也很重要! 盼更多「友善職場」出現
「現代有許多雙薪家庭,父母每天陪孩子的時間不超過兩小時。時間帶來的壓力以及時間的分配是現代都市人最大的挑戰。大家的時間都被切得很碎且工時長,代表著家長自己的狀態都不好。」陳子倢一語道出在社會快速的腳步之下,父母親的苦衷。同時也提醒大家,父母的狀態會大大影響孩子,親子關係的經營與父母本身的狀態可是息息相關。
雙薪家庭中,父母在工作與家庭間焦頭爛額;而在單薪家庭裡,工作者(通常為父親)與照顧者(通常為母親)也有各自面臨的難題。
工作者接收著職場帶來的壓力,然而當回家想要與孩子相處時,孩子卻跟他「不熟」,等於是在外碰壁,在家也碰壁;照顧者則恰好相反,他們全天都與孩子為伍,犧牲了夢想和職場,彷彿人生不再是自己的。
談起全職媽媽的辛苦,小人小學團隊中的小佳老師感觸很深。
「我先前一直都是全職媽媽,慢慢開始懷疑自己在幹嘛,不知道自己除了養育孩子之外的價值在哪,我不希望自己只有這樣。那時候(加入團隊)不覺得一定要回到職場,只是希望可以突破現狀。」在加入團隊前,她的育兒生活長達六年之久。就算現在網路發達,獲取新知容易,但「媽媽」的角色彷彿將她的人生按了暫停鍵,一度壓得她喘不過氣。
(小佳老師談育兒生活的苦悶。)
陳子倢提醒,工作者和照顧者身處的生活環境與站的點是不同的,兩方都有各自的難處,沒有誰對誰錯抑或是誰比較累的分別。而論起該如何讓家長兼顧家庭與職場,她則認為關鍵點在於「友善職場」的建立。如果職場能給父母更大的時間彈性,他們便能持續在職場發光發熱,同時兼顧家庭關係的經營。
親子教育不僅是父母的事,更是整個社會的事。
看見這一點,小人小學團隊也辦理種子教師課程,邀請對於親子議題有興趣的夥伴們共同加入,陳子倢笑著呼籲:「只要你願意,就可以來!但首先必須接受孩子不全是可愛的。」
(「小人小學」舉辦種子教師培育課程,邀請更多夥伴加入親子教育領域。)
懷著一顆愛孩子的心,陳子倢相信越來越多的熱血投入,必定可以打造出「親子友善」的社會,讓更多孩子在有愛、有溫度的環境中成長。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1.06.10 NO. 41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