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長期照護已是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需嚴正以待的課題)

薛承泰教授指出:「社會福利沒有所謂『先進』,只有『先做』的國家。」

面對這些福利大國,我國應參考的重點在於,了解政策為什麼這樣擬定?

歷經甚麼樣的人口趨勢、環境的改變?而人口結構與文化又有甚麼樣的特性?才能擬出因時且因地制宜的政策。

 

文│郭依瑄   攝影│何維綱

 

 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擅長以學術性概念來解析當今社會現象的他,對台灣該如何面對未來的「銀髮海嘯」,有十分獨到的見解。

 

「參考福利大國政策,有助於我國減少嘗試錯誤的過程,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是典範,況且他們自己也有危機。一旦落入『他們比較先進』的思想,想法就會被限制。當作前車之鑑,而非學步邯鄲!薛承泰一語道中現今輿論一昧崇尚社福大國的現象。

 

曾參與擬訂長照服務法的薛教授表示:「台灣人口變遷速度快於西方國家,所以更需要針對人趨勢與特質來規劃政策。」例如,台灣的家庭有六成以上仍存有支持系統,而現在需要長照的人,普遍年齡在75歲以上,這群老人剛好是台灣有史以來,擁有最多成年子女可以照顧的人。

(圖說:台大社會系薛教授的著作《台灣人口大震盪》十分精細的分析了台灣將會遇到的問題。)

善用家庭支持系統 經費花刀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50年到1960)台灣的出生率飆高,平均每年出生超過40萬人。平均一個家庭有六、七個孩子,曾是世界生育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根據薛教授的著作《台灣人口大震盪》指出:94年「老人生活狀況調查」65歲老人有97.62%有後,子女為五人以上占37.17最多。所以在討論長照政策須留意此階段性特色,才能將政府的有效資源,配合家庭機制來有效運用。

 

「這群75歲以上的老人因戰亂等等因素,受教育機率不高,想法傳統。如果在輕微失能的時候,兒女都不願意照顧,反而是將父母送到機構裡安置,對這群老人來說「情何以堪」,並不是最好的照顧方式。」

而戰後嬰兒潮這一代的人,剛好趕上了台灣經濟起飛的那時代,平均教育程度高,且其收入與上一代、下一代比起來更是高出許多,擁有較高的不動產比率。

 

「這群(戰後嬰兒潮)世代的人,是近年來最有能力可以照顧父母的一群人。政府不需要在這時候花大錢,因為父母很容易在輕微失能、或是家庭還有能力照顧的時候就被送去機構了,父母不僅不感到開心,還會讓家庭機制提早崩潰。」

 

長照經費從105年的50幾億,至今增加到近200億,薛承泰主張現今長照投入的資金許多被誤置。

如果讓原本有餘裕可以照顧老人的家庭,紛紛求助於政府,將來水漲船高,老人更多時怎麼辦?

他主張:除了全力照顧缺乏家庭機制與經濟弱勢的老人,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的時間點應往後挪,用在最需要的時候,否則容易造成福利依賴。

 

「政府此時應提供家庭照顧者誘因,例如減稅、補助無障礙設施、教導家庭照顧者基本照顧技能、處理意外技能。這樣才能發揮家庭支持系統並配合長照政策,這也符合西方福利大國近年提倡的『在地老化』與恢復家庭功能的新趨勢。」

 

而在照顧年邁父母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替自己學習「減緩老化」,

「失能通常是來自於慢性疾病,有60%會遺傳,從照顧父母中學習,是一個很好的預防機制。如此一來,可省下不少經費轉用於未來,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將來照顧壓力更大,尤其是戰後嬰兒潮世代十年後紛紛成為被照顧者時,他們的子女少,照顧能力與資源較為欠缺。」

(圖說:如果貿然將長輩送入長照機構,家庭體制會提早崩潰)

長照資金從何而來?

台灣目前的長照資金除了政府原有的預算以外,不足的部分以菸捐、遺贈稅補資金缺口,是屬機會稅性質,並不是一個能走長遠的方式。相較之下,投入長照保險似乎是一個比較穩定的資金來源。

「長照保險,我認為最適宜的執行時間點會是在2020年之後,因在2020年之後,戰後嬰兒潮世代的人老化,2025年預計兩個家庭就有一個家庭有長者需要長照服務。」

 

「只要在全民健保裡增加1/6的保費用於長照,應當可以支撐二十年以上。隨著老化持續,保險財務壓力也會不斷上升,但在這二、三十年當中,相信下個世代會產生一些新的長照想法。」

 

高年級勞動 帶來許多益處

戰後嬰兒潮這世代人多半受過良好教育,也曾創造過台灣經濟奇蹟。

如果延長其投入職場的時間,除了能延緩老化,更能繼續貢獻於社會,也能替自己累積資本,打造一個舒適的晚年。

 

「但問題是,政府如何針對高齡者創造出更多就業機會,依照年齡特性,將他們放到適合的職位上去,讓高年級勞動人力延緩退化、讓年輕人不致失業?至今政府並沒有拿出辦法,就先進行所謂的改革。」薛教授對於目前的年金改革議題、少子化議題,憂心忡忡。

 

 

長照人才荒 人力從哪來?

每對夫妻生育2.1個子女數,是維持最低替代人口的數字。

曾創下台灣生育奇蹟的1950年代,一對夫妻平均有七位新生兒;到2003已經出現了超低生育率,只剩1.23人;到2010年的虎年更不到1人。

短短的60年間,生育率急遽下降。

 

台灣人口結構的急遽變動,大過於歐美國家。

從下表可以看出,從高齡化到超高齡社會所需的時間,台灣與日本一樣,都是24年,比起法國、德國、瑞典,台灣人口老化速度非常快。

這樣的情況也代表著我國沒有太多時間因應高齡化趨勢。

(圖說:台灣是急遽老化的國家,使得沒有太多餘裕因應高齡化趨勢)

面臨人口老化、少子化,台灣除了找出穩定的資金來源,如何培養長照人才投入職場,也是一大難題。

1990年代的教育改革,廣設高中大學,強調人人都應該有受教權,打破升學瓶頸,有感於人口結構的改變,當時薛教授就提出應曾設長照科系。

「可惜已經錯過最好的時機了,西元兩千年之後才設置長照相關科系的大學,很快就面對招生壓力,很難經營下去。」薛教授感慨的說。

 

薛承泰認為,大學雖然錯過最好的時機,但還有一個族群可以投入長照產業。

「現在照顧人力很多都是40.50歲的女性,那我們為甚麼不能讓新住民也投入呢?」

將近60萬的新住民,因在台灣生根,熟悉台灣文化,語言較無隔閡。

 

且能免除外籍勞工語言不通的隔閡,又能替新住民解決經濟上的問題。

不過,即使找尋再多可以投入長照訓練的人才,如何把他們長期留在長照產業,還待克服。

 

面對人口結構急遽變動,台灣該如何面對?

除了參考國外成功案例,更需要因地制宜的政策,以免造成社會依賴,形成不可挽救的社會福利黑洞。

(圖說:薛教授希望大家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將家庭體制發揮到極致)

薛承泰教授簡介:

1956年出生於金門,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社會學博士。

曾擔任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行政院政務委員、福建省省政主席。

目前擔任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著作有《台灣人口大震盪》、《十年教改 為誰築夢?》。

 

數據參考:

內政部統計處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網路資料:https://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32211153871.pdf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6%9B%E6%89%BF%E6%B3%B0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8 2018.8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