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慢飛兒的境遇

宜蘭三星鄉的保守民情,外地人長期接觸才能感覺得到。而黃保諭牧師在地長期深耕18年,看盡許多三星家庭的悲歡離合,也從中看見早療兒童的需要,去年年初,他與伊甸宜蘭早療單位合作,推展親職教育和篩檢等概念活動,目前小有成效。

文|陳玠婷    攝影|何維綱


宜蘭三星鄉靠著一片綿延山巒,放眼望去的平房與田野交錯,輕風拂來的時候,感官都令人心曠神怡。不過,根據三星教會牧師黃保諭表示,這裡的風俗民情極為保守,對外人、甚至鄰里都極為低調,因此拓展服務與建立人際關係時,以時間換取信任與觀察,漸漸敲開一些人的心房,服務才得以進入。

(圖說:在三星教會據點參加伊甸早療親子課程的母子。)

看到即時療育的重要
 
而去年三月初,三星教會與伊甸宜蘭社區服務中心合作,由教會提供場地與名單資源,讓伊甸進駐三星為當地慢飛天使提供早療課程,黃保諭說:「希望有需要的孩子快點來。」他進一步表示,許多孩子在出生就需要幫助,但是三星的早療觀念還沒有被廣泛地接受,「大雞晚啼」舊習依然未被打破,「很多孩子都沒有即時接受療育、照顧,通常都得到就學年齡,才會發現他們的需要。」
 
黃保諭的呼籲其來有自。兩年前,小雯(化名)因緣際會進課輔班,她的學科表現優異,但不擅表達情緒嚴重影響人際關係,無論在學校、課輔班,她只要不順心的事就用哭鬧抗議,「哭到全世界都聽到,反應大甚至會抓傷旁人。」黃保諭回憶有一次小雯情緒失控,衝出教室就在大馬路上狂奔,任憑他和阿祖在後面追趕,「那次非常驚險,我在後面心驚膽跳。」
 
他從側面了解才發現小雯從小由阿祖帶大,父母親不在身旁,也沒有手足相伴,阿祖的教育方式則是不乖就打,所以她到小學四年級了還不會表達情緒,他說:「這讓我意識到孩子身心需要幫助的話,如果專業不早期介入,未來孩子會更難帶。」而小雯在課輔班兩年,黃保諭讓她漸漸融入團體生活,她的情緒表現才越來越穩定,不再以哭、肢體動作表達不開心了。

(圖說:綿延山巒,田野與平房交錯成為三星鄉的景色。)


 
真正有狀況的孩子  在家裡
 
黃保諭提及,小兒子班上一位女同學的弟弟很需要早療資源幫助,他有肢體障礙、生長遲緩的狀況,平常都由父母親帶在身旁去市場賣菜,而姊姊下課就回家照顧弟弟,「他們沒有社會資源的概念,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以及可以得到哪些幫助。」他說。

另外,黃保諭表示父母生孩子前都是高度期待的,可是當孩子有狀況時,常常都用哭泣來宣洩心裡的苦痛,但是其實孩子不會曉得自己的狀況;如果遲緩的孩子發現自己不一樣,通常都是從父母的反應得知的,因此他呼籲父母親對孩子的態度要謹慎,要接納他們的不同;同時,他也呼籲家長不能忽視遲緩兒的手足,關心不能減少,也不能剝奪他們自我成長的空間,譬如說功課與遊戲、人際相處互動部分,「如果把他們拘在家裡照顧遲緩兒,長期下來的壓力、未來進入青春期時無法融入同儕朋友,很容易產生社會問題。」

從黃保諭的眼中看三星,伊甸看到與眾不同的面貌,除了封閉狀態之外,也需要專業人員的長期進駐,以一個穩定、可信任的角色,與牧師合作敲開三星早療兒的緊閉大門,他盼望著每一個遲緩兒與其家庭,都能及早獲得幫助。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52 期 2016.6 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