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人力慌 居服仍發光

1970年代,彰化基督教醫院開始了全台最早以護理為主的居家服務,1983年政府正式推動委託民間辦理,迄今居家服務每年服務數萬個無自理照顧能力的老者及身障者,協助他們加強自我照顧能力、社會適應力及取得社會資源,隨著老化人口增加,人力慌成為居服產業的急迫問題。

IMG_6881  

 文|許佳瑩   攝影|林明勳

     嘉義縣中埔鄉偏鄉小徑內,幾棟翻新的透天厝旁零星地散落間歷史悠久的幾幢矮平房,平房牆垣剝落,大門斑駁,昏暗的屋內幾件老舊的傢俱低訴著歲月的摧殘及屋主的辛勞。

居服員不可或缺的行業

    這裡是居服員袁美馥所服務的服務使用者家,高齡88歲的林老夫婦是這個家的主人,阿嬤失智多年,行動不便、排便無法自理需仰賴他人照顧;然而阿公因工作意外一隻手成了人工手,使力困難,無法獨自照顧阿嬤;照護的壓力無形間成了難言的重擔,所幸伊甸提供的居家服務,讓阿嬤能有適切的照顧,阿公也有喘息的空間。面對高臨化社會的到來,「居服員」已成為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目前全台約有七千多位居家服務員,服務近五萬個失能長者及身心障礙人士,因高度勞力、薪資不穩、交通遷移等工作因素,人力不足是目前居服產業面臨的龐大問題,老人有錢卻等不到服務的社會新聞不時發生。

偏鄉資源匱乏  居服人力慌上加慌

    袁美馥加入居服的行列短短不到三年,這三年間她第一線面對了人生最無常的生老病死。本來在蘭花園從事園藝工作,因照顧生病的哥哥讓她意外認識了居服員這個行業,因工作時數彈性能照顧就讀國小的一雙兒女,又因自身對照護的興趣,她索性轉換跑道。主動參加政府開辦的居服員培訓課程,拿到証照,袁美馥先是在24小時療養機構短暫停留,後加入伊甸,現在她總共服務六個個案,多是居住偏鄉的失能老者,備餐、沐浴、時而幫他們拉拉筋做簡易被動式關節活動,最開心的事莫過於聽到長輩說心中惦記著她!

     相較於城市,偏鄉的居服環境更顯挑戰,嘉義縣有些鄉鎮幅員廣闊,因距離關係居服員花在交通的時間多、成本高,服務時數變少,薪資相對較都市低、交通工具耗損較快,使得偏鄉地區的居服員流動率大難穩定,人力荒的問題更是浮上檯面。「往往一個班二、三十個人受訓下來,最後只有三個人加入服務,可能兩個在機構做看護,一個才會做居服。」伊甸嘉義社區發展中心主任林秀春如此感嘆;目前報名參加培訓課程的大多是二度就業婦女,其次是外籍配偶,但對於需背負家庭經濟的婦女來說,大多不願承受薪資不穩的風險,尤其當一天服務五~六個個案,一個月才能累積25,000~30,000月薪時,多30分鐘的車程都是遙遠。

  IMG_6934    

服務失智老者願她安享天年

   袁美馥來到中埔鄉林阿嬤家服務前,阿嬤就讀高中的孫子每天一早會特地繞路前來,將阿嬤從臥房揹至客廳,妥當安置後再去學校,窩心的舉動來自對年幼時阿嬤拉拔養育的回饋,雖然阿嬤已認不得站在眼前的小孫子,但睡夢中仍不時會喚著他的名字。與子女同住、或住在附近是超過60%高齡長者最大心願,也是政府近年來推動社區型及居家型照顧模式的始因,近身照顧林阿嬤的袁美馥更對此有深刻體會,每當她推著阿嬤附近散步,失智的林阿嬤總會在經過大兒子家時彷彿恢復記憶地指示要進去繞繞,看看庭院中的花草。能讓長輩們能在地安老,安享天年是寶貴又極具意義的目標。

     老人退化的速度讓人措手不及,袁美馥猶記剛來到林阿嬤家服務時,阿嬤還能扶著助行器小步小步的在家裡復健,如今卻因一場小病,完全失去行走能力;記憶力和思緒能力的喪失,也加速隔斷阿嬤與外界的溝通,居服督導員表示:「大多時候阿嬤沒有回應,需要花更多時間溝通,很多時候還是需要透過阿公協助,所以失智長輩的照顧,家屬的角色很重要」;其實,失智初期,阿嬤尚有意識時曾試圖自行清理失禁大小便,但茫然之際她常徒手捉住排泄物,後再去觸摸旁人,阿嬤的異常行徑造成他人誤解與反感,也讓照顧的阿公備感無助。

 小小資源大大祝福

    鄉下資訊不發達,對於失智症的認知又少,藉著袁美馥帶來失智症的知識與看護,阿公才慢慢認知到阿嬤生了一種「會忘記」的病,雖然以多互動作為預防為時已晚,但阿公仍不放棄給阿嬤治療的希望,在他老舊的書桌抽屜裡放著滿滿的保健食品!

   
走進不同的家庭,適應不同的環境對居服員來說是一大挑戰,當每天要面對的是每況愈下的長輩,著時讓他們難免身感無力,但一點點的知識,一點點的資源都可能是意想不到的祝福,為了這份盼望一切都值得!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2014.7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