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吳振華雖停留台灣不久,但服務獲得的養分卻深深滋潤著他。)
吳振華是哲學系的交換陸生,雖然他在台灣停留的時間不長、服務次數不多,
但付出使他獲得珍貴的回憶、交到了許多朋友,也對社會福利機構有了更深的認識。
文│郭依瑄 攝影│蘇麗華
來自湖南長沙的吳振華,是師範大學的交換學生。
曾在長沙和香港參與偏鄉服務和社會服務的他,為什麼來到伊甸會備感驚訝呢?
「伊甸組織龐大。它的創始經歷、發展,與創辦人劉俠女士,讓我十分佩服。
當你想要幫助一個人,是不難辦到的,但如果是像俠女士這樣,幫助很多人,肯定是非常困難的。」
伊甸專業性、跨世代的服務,再加上組織如此龐大,可以有這樣的行動力,這些都讓吳振華十分驚訝。
從組織介紹、成員認識、凝聚力建立到輪椅教學、協助進食體驗、服務行前預備,除了替來自世界各地的志工設想,同時也是為一壽養護中心的住民著想。
吳振華笑著說:「其實伊甸同工聖恩給了我們很多專業的幫助,在行程前有詳細的輪椅體驗與協助進食體驗的課程。」
輪椅體驗不只是介紹輪椅的構造,更帶領國際志工到外面去實際體驗,倆倆一組,在操作、試坐時能發現許多一般人沒注意到的細節,例如:下坡倒著下、起步前的煞車等等其他注意事項。
伊甸所安排的,除了能讓志工付出關懷,還能讓長者透過有趣的活動,與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志工交流,不聚焦老化與疾病帶來的苦痛。
「我們剛到機構,我以為住民會比較自卑,或是比較排斥跟人交流,但他們很快就融入我們,主動跟我們交流。」
這些國際志工製作了精美的簡報,佐以詳盡、有趣的家鄉介紹,
「法國來的Bertille因為不太會講中文,上台前我還看到她紙上滿滿的註記,大家都很用心介紹,我的室友李士本還自己做視頻呢!」
當天活動氣氛輕鬆愉快,每個人都有極強的個人風格,活動過程一點都不乾扁,豐富有趣。
(圖說:當天的互動場景。)
當天剛好有位上海志工有事無法參加活動,吳振華替他報告,僅僅上台前快速瀏覽了一下簡報,即以輕鬆幽默的個人風格帶住民們用「想像力」到上海玩了一番。
伊甸國際發展處的同工朱聖恩在一旁補充道:「振華真的很厲害,臨場反應很好。我記得那天簡報結束後,住民都很開心的去用餐。」
從住民臉上展現的開懷笑容,讓人感受到他們付出的陪伴是非常真誠以及溫暖,以及伊甸對每次志工服務的重視。
服務期間讓吳振華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住民阿良(化名),他首先與阿良打招呼聊天,阿良報以友善回應,
「之後的票選活動他願意跟著我一起到家鄉湖南旅遊呢!」
後來吳振華再次到機構拜訪時,阿良在床上休息,
「我也不知道他那天為什麼沒有出來,也許是有些害羞吧?我就直接跑去找他。」
阿良一看到吳振華出現,眼神變得十分熱切,在幾面之緣下,兩人締結起了深刻連結,讓他覺得十分感動。
吳振華拿出準備好的明信片,講著圖片上的風景名勝,一邊試圖讓阿良記住他的名字。
「他就像小孩一樣真誠的笑著,阿良是基督徒,他說我是他的弟兄!」吳振華眉飛色舞的說著,即使他是無神論者,但也欣然接受阿良表達友善、重視的方式。
分享服務後有什麼感觸,他說:「協助進食體驗讓我走進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正好服務的對象只能吃流質食物,每口都一樣味道,他們已經失去了對味覺的享受…」
(圖說:協助住民進食。)
大啖美食,是一般人的紓壓方式,但對某些人來說已經非常遙遠,
對只能吃流質食物的住民來說,吃飯已經變成了一種機械性的工作,
「我協助進食的對象吃到快睡著,我開始對我的日常生活有另外一種看法。」
服務所得到的養分,除了不時滋潤著他的心,也讓他對生活有了反思。
「如果一個人不反思人生,他就不會得到啟發。」
吳振華注意到,這些日常生活裡習以為常的小事,對這些老化、失去健康的人來說是夢寐以求的。
打算攻讀研究所的吳振華,想要繼續當志工、繼續關心著弱勢人群如何得到照顧以及如何實現自我價值等等。
每一次服務裡獲得的溫暖感悟,將是他反思生活,得到啟發的珍貴寶藏。
(圖說:藉由付出,吳振華得到許多珍貴的寶藏。)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7期 2018.7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