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主題式遊戲翻轉療育
「他們玩遊戲的樣子,看起來根本不像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在旁觀看療育課程進行,孩子們遵照規則、聽從指令,舉起手腳、蹦跳吼叫,快樂投入的樣子,令人難以置信他們是一群正接受早期療育的慢飛天使。
文|賴慶榕 攝影|何坤益
跨專業團隊中,職能治療師蘇文清的教學引導,為伊甸嘉義早療中心的課程帶來轉變。老師們利用彩繪輪胎作為道具,讓十幾個孩子一起遊戲,進入故事情境,發揮最自然的社會互動、彼此學習,讓孩子的進步更有效率。
慢飛兒也可以玩遊戲
用主題式遊戲翻轉療育
「他們玩遊戲的樣子,看起來根本不像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在旁觀看療育課程進行,孩子們遵照規則、聽從指令,舉起手腳、蹦跳吼叫,快樂投入的樣子,令人難以置信他們是一群正接受早期療育的慢飛天使。
文|賴慶榕 攝影|何坤益
跨專業團隊中,職能治療師蘇文清的教學引導,為伊甸嘉義早療中心的課程帶來轉變。老師們利用彩繪輪胎作為道具,讓十幾個孩子一起遊戲,進入故事情境,發揮最自然的社會互動、彼此學習,讓孩子的進步更有效率。
慢飛兒也可以玩遊戲
為早療兒付出 從中獲得成長
職能治療師林巧雯從醫院轉任到機構,透過近身接觸個案實踐服務理念、磨練溝通能力。面對截然不同的工作模式,用樂觀積極的心態克服挑戰,希望能藉此幫助更多早療家庭重拾歡顏。
文│黃珮瑜 攝影│蘇麗華
來到東港早療中心已經快三年的職能治療師林巧雯表示,職能治療的終極目標就是讓個案能夠擁有獨立性、順利的進行日常活動。但過去在醫院服務時,病人與治療師受限於互動的時間和場域,有許多細節層面還是關照不到,曾讓她對「自己的工作究竟能為病人帶來多少幫助?」這點感到疑惑。來到伊甸後,因為有機會深入居家指導跟服務,反而讓她打開了工作的新視野。
從頭摸索,強化溝通經驗
執著服務偏鄉早療孩童
徐培純帶著早療孩童上團課,她引導孩子步步闖過設計的關卡,藉遊戲氛圍,她讓職能治療課變得生動有趣。徐培純說在偏鄉的第一線服務讓自己更踏實,更加堅定未來繼續服務弱勢朋友。
文・攝影|陳玠婷
徐培純還是學生時期,就已下定決心未來工作要走出醫院診所體制,以直接服務為先,因此她在兩年前進入伊甸林園小漁夫學園擔任教保員,後考上職能治療師,繼續在小漁夫、高雄其他身障成人單位服務。她身為身心障礙者的家屬,十分明白自己投入服務的初衷,「妹妹小時候生病高燒,成為中度智能障礙者,很可惜那時候沒有接觸早療,所以我想極早介入這個領域,幫助更多孩子。」
徐培純說,現在偏鄉早療的機會比以前多,但是還是需要更多人與資源進入,尋找在家等待幫助的人們。她回憶因為妹妹小時候沒有機會接觸早療,所以錯失極早進步的機會,現在她能做的就是常帶妹妹融入社區,培養生活自理技能,就跟現在帶著慢飛天使一樣。
當早療孩童的朋友
顏維貞投入早療領域已經十幾年,這段歷程遇見的早療孩童,使她更具彈性與柔軟,對生命的價值觀也有不同的詮釋。她告訴家長將孩子放在「症」前面,將症狀視為如血型星座般的特徵,即便缺陷的生命還有許多著力的地方。
文│陳玠婷 攝影│何維綱
只要談起早療孩童,顏維貞的神態就會改變,她像是他們的好朋友,無比珍惜彼此陪伴的時光,早療孩童從她身上得到精神支持、生理機能的進步,而她也從他們身上獲得繼續的能量,因此無論相伴時間長短,每一段歷程都成為她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
顏維貞自學校畢業後,遂進入伊甸服務身心障礙朋友,她以職能治療師的專業從成人轉調服務早療兒童,當時她想成人大多是維持生理機能,而孩童則是透過早療可以翻轉生命,於是她決定投入早療服務行列。
在愛中看到曙光
「我母親的愛,如鮮花一般細緻敏感,她是一整座花園。」國際插畫家伍達赫如此形容母親的愛。母親是孩子愛的港灣,在呵護下成長茁壯,引領他們飛得更高、更遠。
文│蘇麗華
「一個母親無條件的愛具有不可思議的轉化力量。如果你有一個「特殊」的孩子,哪個孩子不「特殊」?你一定會對他愛不釋手!」《美麗境界》作者席薇雅‧納薩如是說。
母愛彰顯在孩子身上,是無比的偉大,特別是家中有特殊兒時,照護的心力加劇。當老師向克莉絲汀‧巴奈特表示她三歲的兒子患有亞斯伯格症,連最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無法與人溝通,往後可能也無法識字。這一打擊並沒有澆熄母親的心,她不看兒子的不能,而是幫助兒子做到他能做到的事。
北投母女檔 付出是幸福
曾淑媚一手要撫養腦麻女兒長大,另一邊則用當志工來填滿她的生活,不時用「給予」填補他人的需要。她不用淚水寫日記,而是用付出,為生命譜出一篇篇動人的樂章。
文‧攝影│陳玠婷
曾淑媚年輕時,到世界各地體驗生活,甚至遠赴中東國家工作,將自己的生活經營得多采多姿。她充滿活力、獨立自主,學生時就成立社青團,假日為低收入戶學童輔導課業,年輕的她擔任志工樂此不彼,至今如果有空,便帶著女兒雅婷到處當志工,目前則在北投耆福老人服務中心負責一日廚工、其他單位當卡拉OK志工,她說:「生了雅婷之後,我當志工的機會更多了。」
這句話背後意涵道盡曾淑媚這些年的歷程。她陪著腦性麻痺的小女兒雅婷一路跌跌撞撞長大,積極參與雅婷的每一個歷程,從揹著雅婷坐公車上幼兒園、抱著她上小學等,「她在上課的時候,我就有空當志工呀!像當學校的說故事媽媽,一方面接續當志工,一方面也能打發等女兒的空檔。」
在養護中心看見的母愛
強強媽媽每天梳妝整齊,騎上摩托車前往養護中心陪伴極重度的憨兒。沒有口語的強強即便各方面能力不足,但是能見著媽媽,感受的是一份母愛,更是他的心靈支柱,陪他走過一年又一年。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強強有乖嗎?」、「媽媽愛妳喔!」對話的是一對母子。強強是一位患有極重度的憨兒,無法言語連表情都不多,生活起居需要同為障礙的母親一手打理。雖然兒子住在養護機構,媽媽依然每天報到陪伴在旁,疼愛兒子的那份心一點都不少,說明了母愛不分你我、何其偉大。
強強媽媽每天梳著包頭、化好妝,騎著摩托車前往伊甸新竹啟能生活照顧中心,為的是探望26歲的兒子。一席整齊的裝扮,不時陪伴在坐輪椅的兒子身旁顯得異常顯目。一眼望見她,在社工人員的說明下,才知道她是強強的身障母親,幾乎每天都來報到,甚至成為中心的義工,幫忙張羅瑣事熱心服務。
母女走入原鄉社工這條路
民國64年,顏媽媽就在屏東原鄉服務弱勢族群;時隔20年後,女兒顏欣也踏入社工服務,為弱勢奔走。母女倆用滿腔的熱血,馳騁在偏鄉的大街小巷,讓愛駐足。
文‧攝影│蘇麗華
20年前的顏媽媽在屏東瑪家鄉和霧台鄉服務特殊和經濟弱勢的孩子;20年後,顏欣繼承衣缽,走上社工這條路,為自己的家鄉服務。母女倆因著使命,展開服務他人的工作,服務的每一步都充滿上帝的眼光,定睛而閃耀。
等待幸福的漫漫長路
幸福或許只要一雙合穿的鞋子、一顆普通的足球玩具就已足夠,然而對小志來說,卻是一條的漫漫長路。
文|張雪惠 攝影|何維綱
小手搓揉著粘土,依從教保老師的指令,將黏著劑塗在粘土上,6歲的遲緩兒小志(化名)和3歲的妹妹小貞(化名),憑著創意無限的想像,拼貼出繽紛燦爛的母親節卡片。不一會兒,坐在一旁與孩子一起勞作的小志媽和小志,突然為了貼粘土吵起來,此景,像極了兩個小孩在爭鬧著。深入了解才知,原來小志媽有輕微智能障礙,個性也像小孩一般,孩子帶孩子般的教養型態,令人擔心。
貧困失能 等待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