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主題式遊戲翻轉療育
「他們玩遊戲的樣子,看起來根本不像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在旁觀看療育課程進行,孩子們遵照規則、聽從指令,舉起手腳、蹦跳吼叫,快樂投入的樣子,令人難以置信他們是一群正接受早期療育的慢飛天使。
文|賴慶榕 攝影|何坤益
跨專業團隊中,職能治療師蘇文清的教學引導,為伊甸嘉義早療中心的課程帶來轉變。老師們利用彩繪輪胎作為道具,讓十幾個孩子一起遊戲,進入故事情境,發揮最自然的社會互動、彼此學習,讓孩子的進步更有效率。
慢飛兒也可以玩遊戲
有別以往一對一「流程式」的活動方式,蘇老師推動的「主題式遊戲」,減少課程中孩子等待、放空的空檔,可以讓一群孩子同時進行。藉由遊戲、故事的模式,一個小時的課程中,孩子們能坐著休息的時間變少、吸收與動作機會變多,團體課程中得以相互模仿,即使做錯也能自我修正,老師則負責適時引導。
「我是鱷魚!我們來把沙包丟進鱷魚洞裡面!」蘇老師透過角色扮演,和孩子打成一片,用輪胎、軟墊架出孩子們可以穿梭的隧道,也藉由輪胎擺放、堆疊,調整遊戲難度,設計進階方式。孩子們沿著輪胎爬行,無形中訓練專注力、肌肉力量的控制,避免撞到其他孩子,也加強帶入空間概念。
在嘉義早療帶領主題式團體課程近三年,蘇老師認為雖然不是每次都能很成功順利,教保老師也較以往耗費更多精神體力,但觀察到孩子社會互動、語言變多,越發活潑、有自信表達意見,便覺得一切都很值得。
課程設計 角色切換
活動中,蘇老師的角色並不固定,有時候是協助者、有時候是主導者,和教保老師相互搭配。起初大家還是習慣傳統流程式的課程時,要將主題式團體課程導入相當吃力,教保老師和孩子們還搞不清楚狀況,蘇老師必須控制整個活動中,確保教保老師與孩子的動向、老師可以介入的時機,培養一定默契。
當大夥兒習慣主題式遊戲,老師會讓舊生帶新生,模仿讓學習更加自然有效;教保老師每次也都有新的功課,增加遊戲變化,卻仍需讓主題連貫,對老師也是一大考驗。
教保老師黃玉瑩說,「蘇老師打破我以往對職能治療師的認識。」在他身上學到適時地「捉弄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有所幫助。例如,有次蘇老師故意坐在一位孩子本來的位置,那麼孩子便必須思考,該如何反應才好?偶爾無傷大雅的玩笑,可以帶給孩子更多刺激。
家長放手 快樂學習
對於慢飛天使如何「快樂學習」,蘇文清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慢飛天使的初期訓練必然比一般孩子辛苦,但熬過適應期,養成基本能力後,依然可以享受快樂學習的甜美果實。有了成就感,就有迎接下一次挑戰的動機。
跟家長溝通一直是門重要功課!有些爸媽基於「補償心態」無法放手而成溺愛,無形中剝奪孩子自主成長的機會,因此他鼓勵若發覺孩子可以,就放手讓孩子去試。孩子自主能力好,就不需過多「管教」;孩子能力不好,要去「要求」他;孩子鬧情緒時, 告訴他「可以怎麼做」,才能構成良性循環。
在慢飛天使家庭的需要中,蘇老師看見自己的責任,是故深耕於職能治療領域16年多,他樂此不疲,「在溫暖的陽光下,我們擁有最真誠的童心,一起期待種子的發芽。」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63 期 2017.5 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