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走入原鄉社工這條路

 

民國64年,顏媽媽就在屏東原鄉服務弱勢族群;時隔20年後,女兒顏欣也踏入社工服務,為弱勢奔走。母女倆用滿腔的熱血,馳騁在偏鄉的大街小巷,讓愛駐足。

文‧攝影│蘇麗華

20年前的顏媽媽在屏東瑪家鄉和霧台鄉服務特殊和經濟弱勢的孩子;20年後,顏欣繼承衣缽,走上社工這條路,為自己的家鄉服務。母女倆因著使命,展開服務他人的工作,服務的每一步都充滿上帝的眼光,定睛而閃耀。

時光倒敘,回想服務當年,顏媽媽記憶猶新地說,「我都騎著摩托車家訪,那時候還沒有柏油路,沿途都是黃土煙飛呀!」她手上的案量多達上百個,顏欣小時候對媽媽的印象是,「那時爸爸會開車載著她們姊妹在車上等候媽媽家訪完,再一起吃晚餐,耐不住性子的她,總會嘀咕媽媽怎麼這麼久……

風災滅村 服務不間斷

聊起服務的點滴,顏媽媽說:「那時候颱風天電話不通擔心居民安危,依然要進入現場回報災情。」最慘的一次遇到桃芝颱風,瑪家鄉整個滅村,她顧不得安危,協助安置居民;也曾遇到八八風災原鄉遷村的命運,就算路毀橋斷只能克難的另闢新路,輪番用摩托車協助輸送物資。顏欣當時也隨著教會參與救災工作,齊心協力動員的經驗讓她體悟到:「原來人可以幫助原本不相干的人。」助人的種子悄悄在她心中萌芽。

聊起服務過的個案,顏媽媽如數家珍般,滔滔不絕的講述:「剛才一進辦公室,還聽到有人喊我一聲葉老師,真是大為驚奇。」沒想到事隔多年,以前帶過的學童竟然現在在伊甸工作,如今再度碰面,勾起年輕服務的陳年往事。

看到學童一個個長大成人,有來自單親家庭、隔代教養、身障家庭等,他們沒有被環境擊倒,而成為社會菁英,有的逢年過節會去探望她,感謝她當年的陪伴與鼓勵,才有今天的成就。短短一句話,帶給顏媽媽盡是無限的欣慰。

社工服務 高風險家庭

小時候,顏欣總會聽媽媽述說服務的故事,在遇到大學科系抉擇時,她義無反顧地踏上社工這條路。接手的第一個個案是高風險家庭,負責孩童的收出養和監護權處理。父母離婚,每每問及孩童究竟要跟隨爸爸或是媽媽時,無助的他們便嚎啕大哭起來,看到孩童束手無策,顏欣心疼心情油然而生的說,她在健全家庭長大,沒有經歷過與父母分離的感受,處理時往往等孩子哭完,再繼續等他們回答問題,「這是這份工作最困難的地方。」

踏入職場從高風險家庭服務轉而做早療個案管理,對顏欣而言,又有不同的領受。「看到孩子就看到希望。」顏欣分享她接手服務的第一宗個案依然是高風險家庭,媽媽未婚生子,獨自撫養2歲孩子,卻因吸毒被勒戒,被迫與孩子分開。愛孩子的她捨不得和幼子分開,如願用勞動服務取代服刑。年幼的孩子不會叫媽媽,只會「嗯嗯啊啊」的發音,經評估後有語言遲緩問題。經過早期療育後,如今孩子的認知慢慢發展出來,令人欣喜。

服務兩年下來,顏欣明顯感受到偏鄉資源缺乏,醫療、復健資源集中都市,屏東縣地理位置狹長,山區、原鄉、最南端的鄉鎮等都必須到鄰近的東港、屏東市或是高雄市才有辦法銜接資源,「越往偏鄉走,越是無助。」顏欣道出服務上的無奈。

早療成果 進步看得到

不過,孩子就像一顆原石,越是磨它就越加閃亮。她述說她服務的重度腦麻孩子,在父母和外婆的積極協助下,每周從枋寮到東港和高雄復健,能力一直進步,現在可以轉銜進入一般幼兒園就讀。不過在轉銜過程中一波三折,園所不知如何照顧重度腦麻孩子,紛紛拒收。幸運的是,一家國小附幼願意接收,甚至為他設置無障礙斜坡道,方便他使用助行器移動,上帝大大開路,讓服務的路上都有祂的美意。

顏欣母女檔雙雙在社工領域服務而不懈,顏媽媽說:「我們母女倆的命是上帝給的。」原來當年顏媽媽懷顏欣時,醫師宣告情況危急,只能保住母女其中一人。顏媽媽難過的不住向上帝禱告祈求平安,最後母女度過險境安然無恙。懷著感恩的心為主做工,直到現在,顏媽媽退而不休,依然在瑪家鄉做老人服務,帶長輩做健康操、共餐,凝聚原鄉老人情感。

母女倆都有一顆事奉的心,盡心盡力服務弱勢族群,身上流著相同的血液,彼此疼惜的心一一寫在臉上。隨著母親節的到來,顏媽媽說顏欣小時候畫的每一幅畫作和寫的卡片她都收藏的好好的;問及顏欣想對媽媽說什麼話?感性的她眼眶瞬間淚水充盈,久久不能自已,感念的心盡在不言中。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63 期 2017.5 月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母親節 伊甸社工 顏欣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