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即便失去視力,視障朋友仍舊想品嘗美味的食物、即便出門可能因為看不見而遭受意外、危險,他們仍想探索未知!視力障礙,並不能阻礙他們與世界產生連結。)
即便失去視力,出門可能因為看不見而遭受意外、危險,他們仍想探索未知的環境!
視力障礙,並不能阻礙他們與世界產生連結。
文│張雪惠
(圖說:即便失去視力,視障朋友仍舊想品嘗美味的食物、即便出門可能因為看不見而遭受意外、危險,他們仍想探索未知!視力障礙,並不能阻礙他們與世界產生連結。)
即便失去視力,出門可能因為看不見而遭受意外、危險,他們仍想探索未知的環境!
視力障礙,並不能阻礙他們與世界產生連結。
文│張雪惠
(圖說:老了步履蹣跚,身體孱弱,長照是老化社會的課題。)
老後身體漸漸孱弱,如何能在社區老化,健康活到老?
長照需求殷切,透過國際性研討會的交流,從照顧中看見生命旅程陪伴的意義,安心度過晚年的最後一哩路。
文│蘇麗華
(圖說:伊甸宜蘭區區長劉玉樸表示,在部落茂安成立日照中心,運用當地資源照顧後山長輩,實現在地老化。)
位於宜蘭縣太平山地大同鄉的「茂安日照中心」,於105年成立,提供當地大同後山泰雅部落長者服務,以發展性社會工作模式,落實在地老化精神。
文│張雪惠 攝影│蘇麗華
(圖說:田邊一隅的封面,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映照出碧海如茵的草地,大地一片欣欣向榮。)
主題│田邊一隅 創作者│伊甸霧峰雙老家庭服務據點
380期的封面為「田邊一隅」,這是由伊甸霧峰雙老家庭服務據點的母子檔所創作。母子倆第一次作畫,70歲的陳媽媽與51歲的兒子感情融洽,常常一起到服務據點參加活動。兒子肢體不便,當年因車禍動過腦部手術,在慢慢復原下,可以用四角拐緩慢行走。走出心境,母子一起出門進行社會參與,畫出田邊一隅,藍天、碧草如茵、百花盛開映照出他們寬廣的心,依然為生命歌頌。
當長輩來到日照中心,從環境設計到服務,都是以使用者為中心,延續過去的生活習慣,絲毫嗅不到機構的味道,取而代之是家的溫馨感。
在這樣的照顧模式下,老人家開心生活,在地安老。
(圖說:伊甸副執行長何天元表示,照顧長輩要以人為中心,讓長輩在社區生活到終老。)
文.攝影│蘇麗華
(圖說:居家地面零落差,讓坐輪椅的長輩能在家自由移行,享受無障礙空間的便利性。)
老人家年邁,身體機能跟著退化,使用輔具移動時,居家空間變得處處是障礙。
如何打造友善的居家環境?從設計入手,結合遠端智慧功能,照顧長輩多了一份安心又安全。
文│蘇麗華 圖片提供│演拓空間設計
(圖說:居住在寒溪部落的羅家人,離市區、醫院有段距離。)
人會老,房子也會。
在這棟房子長大、慢慢變老的羅大姊,以前最擔心屋外下大雨,屋內也跟著小雨點點,就算出動所有的水桶也來不及接。
不只困擾無比,且濕滑的地板還會增加羅奶奶跌倒的風險…
(圖說:家,是我們終將回歸的地方。)
原本腳一跨就能過的門檻,現在卻怎麼也跨不過去;
原本放在高處的東西,看似一蹴可幾,伸長了手卻無法搆到……
家是每個人出發的方向,也是每個人終將回歸的地方。
「老」讓家中的隱形殺手一一浮現,如何藉由居家修繕,得以舒適的在住了大半輩子的家,幸福終老呢?
失智症已非老人的專利!
國立台中科技大學護理系教授吳麗芬接觸失智症已有20年經驗。 她回憶,曾見過30歲即失智的案例。
到底失智症會引發哪些行為問題,而照顧者又該如何應對呢?
文│郭依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