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伊甸台中兒童服務中心推出「親子任務箱」活動,透過共讀、共玩,增進親子互動關係。)
文 | 謝馨霈 圖|蔡佳真
根據衛福部統計,臺灣早療個案通報人數自2011年起逐步緩增,平均每年增加7%。2022年疫情解封後,通報人數大幅上升;2023年更首度突破三萬人,創下歷史新高,與疫情前相比成長逾3成。
(圖說:伊甸台中兒童服務中心推出「親子任務箱」活動,透過共讀、共玩,增進親子互動關係。)
文 | 謝馨霈 圖|蔡佳真
根據衛福部統計,臺灣早療個案通報人數自2011年起逐步緩增,平均每年增加7%。2022年疫情解封後,通報人數大幅上升;2023年更首度突破三萬人,創下歷史新高,與疫情前相比成長逾3成。
(圖說:照服員吳侑婕教長輩玩電子遊戲,老人家覺得很新鮮。)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玩遊戲是年輕人的專利嗎?「不!」現在的長輩們跟上時代潮流,興起玩電玩遊戲,用行動證明他們也可以年輕一回。
(圖說:伊甸苗栗服務中心主任張智于長年在早療領域札根,榮獲「資深敬業獎」的肯定。)
文|蘇麗華 攝影|簡瑞廷
她,曾經帶著一份緊張與期待的心情,踏上苗栗陌生的土地,開始建構伊甸早期療育服務的資源。原先稚嫩的臉龐,在多年的歷練下,散發出一股幹練的特質。
(圖說:伊甸屏北通報個管中心督導鄭曉琪不只溫暖,且性格慧黠,總能巧妙引導社工思考各種難題。)
文 | 謝馨霈 攝影 | 何坤益
伊甸屏北通報個管中心社工督導鄭曉琪走入辦公室,看向桌上身障姊姊的照片,回想成為社工的初衷。她用了4年時間完成社工系學系,結束實習後,投入社福單位擔任身障社工。工作近8年間,她一人多用,為了個案福利、媒合機構等,必須醫學、藥學和法律樣樣精通,高強度的工作量能,反而讓曉琪看見社會上有更多接不住的弱勢族群。
(圖說:伊甸屏北通報個管中心督導鄭曉琪總是以笑容,溫暖人心。)
文 | 謝馨霈 攝影 | 何坤益
陪伴過無數位身心障礙者,無畏風雨,總是在第一線用雙手接住服務使用者。「在擔任社工的路上,最開心就是看見服務使用者的改變。」她眼眶閃著淚水,語帶哽咽地說。
(圖說:伊甸董事長陳宇昭親自為服務使用者進行「輔具清潔」服務。)
文 | 謝馨霈 攝影 | 簡瑞廷
「輔具」對身心障礙者或長輩而言,能帶來自立及安全的生活,亦是減緩家人照顧壓力的關鍵。然而,每天使用的輔具,卻未曾注意,它也需要被清潔、被保養。
(圖說:伊甸執行長鍾彥彬(左二)及副執行長林文賓(右一),歡迎國際會所發展中心營運長Jack Yatsko(中)至伊甸參訪交流。)
文 | 謝馨霈 攝影 | 伊甸公關中心
為了持續推動台灣會所服務,並與國際接軌,伊甸基金會邀請國際會所發展中心營運長Jack Yatsko進行交流。伊甸執行長鍾彥彬熱情歡迎,期待透過這次交流,幫助伊甸了解精障會所精神,為精神疾病經驗者提供更適切的支持。
文/陳明輝牧師
親愛的代禱夥伴收信平安:
德州的三月早晚還算涼爽,過了中午就宛如夏天。空氣裡散發著花的香氣,也彌漫著各種花粉,蜜蜂、蝴蝶飛舞在花叢中,知道春天已經悄悄的來到。每天傍晚,我家的小狗就迫不及待的嚷著:「走了!快走啦!」我們就得放下手邊的事情,牽著牠出門。我們踏著夕陽的餘暉,穿梭在社區的巷弄中,欣賞著每家前院的花園景致,有的桃花已經盛開了,有的櫻花還是含苞待放,玫瑰展顔芳香,木蘭搖晃身姿,嘉玲一一的帶我觸摸,感受花的綻放與美麗。
三月初,應休士頓河橡樹華人浸信會的邀請,我們到了他們教會分享。李牧師是來美台山人的第二代,講著一口流利的英文,但不太會說中文。這個教會的組成分子,大都是從越南、柬埔寨和寮國來的華人,所以證道的過程需要翻譯。會後聊天時,我們遇到了多年前,在王朝廣場修理手錶的林弟兄。
記得當時他就當面邀請過我到他的教會分享,我也爽快的答應他。沒想到10年過去了,今天這個承諾才真的實現了。他們夫妻拉著我們的手,訴說著過往他們逃難的經歷,他們從越南、到泰國、到菲律賓、再到柬埔寨,可說是經歷了各樣的磨難,吃了不少的苦,最後終於來到了美國,才安頓了下來。林姊妹在柬埔寨教書,他們全家在信主之後,積極的投入教會的事奉,至今已服事主40幾年了。結束前我們為她隔天的眼睛手術禱告。
三月的第二主日,我們又再一次的來到古柏市華人教會,這次我們是搭乘灰狗巴士,照例的也是住在萬姊妹的家。萬姊妹非常的熱情,她是個常常禱告、靈命成熟的姊妹。更可貴的是,她能熟記詩歌,像是詩歌點唱機一樣,隨時隨地就開口唱起詩歌來讚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