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小君行走不便,雖可自己扶牆上樓,但因常跌倒,仍須母親在旁協助。)
看過許多服務對象家庭並非居住在一樓樓層,上樓梯對他們而言比想像中困難得多。萬芳啟能中心組長彭立揚分享,有位照顧者每天背著被照顧者上樓回家,就這樣背了十多年,「照顧者未來也將年邁,她還有幾個十年可以背?」
文|許幀貿 攝影|何維綱
「上不去,下不來」是身心障礙朋友居住在老舊公寓,每天最真實的心情寫照。
樓梯連結了多樓層的建築,一直以來人們對於樓梯的使用再習以為常不過了。但對於身心障礙者,因行動上的不便,單靠樓梯會使得他們寸步難行,需仰賴電梯上下樓層。
不過以台北市為例,根據統計,屋齡超過30年的建築高達72%,六層以下建築大部分都沒有裝設電梯,部分身心障礙者回到家的路因此變得困難重重。
好不容易到了家,要再外出談何容易?這使得身心障礙者對於外出的意願降低,可說是面臨「被困住」的處境。彭立揚想起曾有一位服務對象,照顧者就因為受傷,無法背他下樓,使得他沒辦法到啟能中心,只能每日待在家中。
一開始,啟能中心的同仁們嘗試到服務對象家中使用爬梯機帶他下樓,不料卻碰到環境的限制。公寓的樓梯間過窄,爬梯機無法順利轉彎,最終作罷。
儘管政府推行老舊建築物更新增設電梯補助,然而要使用這筆補助,除了需各層住戶同意外,就算成功獲得補助,仍然還是要支付一筆不小的費用,等待工程完工的時期也需要一段時間,可能沒有想像中的這麼簡單。
(圖說:萬芳啟能中心組長彭立揚(左)及社工員周祥龍(右)分享所觀察的身障者居住困境。)
近年社會住宅概念的出現,讓有居住需求的民眾更能接近資源,落實居住正義。政府規劃社會弱勢戶占比4成,保障一定比例族群得使用社宅。然而卻有人在申請時最終打退堂鼓,為什麼?
「社會住宅的立意是美好的,透過年限限制來流動,讓大家都能申請。」但政策上的難題,顯示了居住的一些問題還是會在、還是會讓人卻步。
談到社宅居住難題,彭立揚說明他的觀察。符合經濟或社會弱勢身分者,最多能申請社會住宅十二年。但當十二年期限一到,可能面臨須重新排社會住宅的情形,讓部分身心障礙者在評估下決定放棄。
此外,申請社會住宅身心障礙戶,為避免爭議,需確認本人意願,得到身心障礙者的同意才得申請。社工員周祥龍提出了衝突之處:「服務對象若沒有辦法做意識表達,在條件較嚴謹的情況下,相對也提高了他們申請的門檻。」
上二樓,沒想像中的容易!
午後,萬芳啟能中心外雨滴聲漸大,隨後一場大暴雨傾盆而下。啟能中心服務剛好在同一時間結束,回家的接駁車在大雨中開往了小君家,小君媽媽早已在樓下等待,這是她的日常。
每個平日的四點鐘,小君媽媽就會在騎樓等待女兒,協助她順利上二樓的住家。患有腦性麻痺的小君行走需倚靠助行器,遇到上樓時,則將助行器放置於一樓,再沿著扶手緩慢走上階梯。不過因為時常跌倒,獨自上樓有風險,媽媽必須在旁看顧、攙扶。
豈料這日小君不知為何心情欠佳,在騎樓下駐足不前。一同拜訪的彭立揚與周祥龍耐心地說服小君上樓,但無論怎麼說她都不為所動。媽媽只平淡地說:「她就是這樣啦!」隔岸觀雨半個鐘頭,小君終於願意回家了。
(圖說:小君偶爾發脾氣,就須耐心等待,直到她願意上樓。)
爬上二樓,對一般人而言是不到三十秒的事,對小君而言,卻要花上十倍的時間才能完成,如果遇到像這天一樣,突然發脾氣的狀況就更久了。
可想,有些身心障礙朋友甚至是需要靠照顧者抱上去的、或用雙手自己爬上去的;又或是住在更高樓層的老公寓,那又會是多麼艱辛的狀況!
回到了家,沒想到剛剛還在拗脾氣的小君一瞬變了個心情,還能開心地分享今天在啟能中心發生的趣事。小君媽媽笑了笑,依舊平常地說那句「她就是這樣啦!」。
彭立揚則注意到家中跟上次拜訪時,牆邊還多加裝了一個扶手,能讓小君以及年近七旬的媽媽在室內環境更安全。
隨著年事漸高,媽媽的身體健康狀況也令人擔心。她表示,走一步算一步,如果未來真的沒有辦法帶小君上樓了,還是會考慮之後的居住打算,包括社會住宅在內。
(圖說:面臨雙老,身障者家庭居住問題需要被看見。)
彭立揚表示,萬芳啟能中心每年會開兩次與案家的討論會,並邀請教保員、社工、服務對象等人一同參與,討論服務狀況、輔具是否需要更新、案家未來的照顧狀況等。
人的生活離不開食、衣、住、行。「居住」是基本需求之一,但對身心障礙者而言,卻成了難題。無論在一般住戶或社會住宅,期盼未來對身心障礙者能有更完善的規劃,讓他們在居住上能更安全又安心。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3.11.01 NO. 44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