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聖恩 攝影|陳韋儒
每年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World Arthritis Day)」,為向全球推廣關節炎與風濕免疫疾病的衛教與資訊,並強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觀念。
關節炎相關疾病之中,有「死不了的癌症」之稱的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以下簡稱RA),是一種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早期症狀以關節腫脹及疼痛為主,且多為對稱性。隨著病程進展,逐漸破壞身體正常結構,侵犯四肢小關節、肺、皮膚、血管、神經、眼等。
此病最為人所知的便是軟骨、硬骨的侵蝕,最後造成關節變形及失能。輪椅作家杏林子,也就是伊甸基金會的創辦人—劉俠女士,可謂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
圖說:台灣最具代表性的RA病友—劉俠。
在沒有全民健保的年代,病友的醫療費是一筆開銷。當時RA相關藥物稀少,病友最熟悉的藥物不脫止痛藥、類固醇,不像現在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物(NSAIDs)、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DMARDs)、生物製劑(Biological Agents)、口服小分子藥物(Small Molecule Drugs)等選擇。少了藥物的加持,病程演進快速,進入身障階段大有人在,以下為病友如是說:
「這是一種痛死你,又不會馬上死的病。」
「女生得這種病遠多過男生,可能這個病跟女性荷爾蒙有關吧。」
「我不喜歡隔壁桌的人對我變形的雙手議論紛紛,從那天起,我再也不到外面吃飯了。」
「以前RA病人坐輪椅的很多啊!現在(醫藥發達)就沒有(嚴重到坐輪椅)了。」
當年醫療資源相對缺乏,又因社會大眾對RA不認識,以致病友除了身體上的病痛,還得承受他人異樣眼光。為使病友及家屬獲得扶持與鼓勵、建立良好的醫病溝通,乃至社會適應。在幾位熱心RA病友的促成下,推舉風濕免疫科林孝義醫師擔任籌備委員會主委,隨於1994年初,成立了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以下簡稱RA協會)。
RA協會成立之前,有一段小插曲。RA協會原本盼望最具代表性的病友—劉俠女士能擔任顧問。
圖說:推林孝義醫師擔任籌備委員會主委。
「她那時有更遠大的託付—服務弱勢族群和身心障礙者,加上伊甸基金會也已經成立了…」RA協會榮譽顧問陳素真回憶。
劉俠雖然沒有直接參與RA會務,時任榮譽顧問的她,於協會成立大會、會員大會、醫學講座等皆出席力挺。
圖說:劉俠與RA協會成員合影。(照片|RA協會提供)
根據流行病學,RA在台灣的盛行率約千分之四,以此推估台灣罹患RA的人口約有18~20萬人。因彼時衛生署對認定RA為重大傷病有所保留,協會致電請劉俠幫忙,她義不容辭地「現身」衛生署。
「你們看我這樣,不算重大疾病嗎?」被人協助推著輪椅到場,劉俠對採訪的記者們問道。
罹患RA,改變了許多病友的人生。
RA協會的發起人之一─洪進麗,原是鋼琴老師。罹患RA後,手指遭疾病侵犯,無法繼續教琴。個性活潑的她擔任協會的活動組長,把協會經營得有聲有色,之後,她又進修往音樂治療的領域發展。
同為病友,洪進麗在三軍總醫院張德明醫師的門診,常遇到劉俠,總是互相打氣。對劉俠奮不顧「身」地為病友發聲,洪進麗至今仍流露感謝與懷念。
RA協會標章的設計,係出自創會病友薛妙玲之手。她本是專業的美工設計師,患病後手指僵硬,被迫改行。協會的駱駝標章設計一出爐,立即獲得壓倒性響應。病友們一望便知,彎彎曲曲的駝峰曲線,象徵病友歪斜、變形的手腳,以及忍辱負重、與疾病和社會偏見抗衡的精神。
圖說:陳素真說明駱駝標章象徵RA病友。
「死不了的癌症」在各個家庭中,傳誦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早期,常聽聞病友哭訴婆媳關係不睦。
「好手好腳的,不做家事。」婆婆對疾病不了解,責罵罹病的媳婦。
別說是水壺的瓶蓋轉不開,連小孩子輕輕摸一下,都使發病中的病友痛不欲生。
圖說:病友關節變形,連水壺瓶蓋都打不開。
患難見真情。有聽聞先生疼惜太太發病後,每天被疼痛折磨地死去活來,遂打消夫妻倆原訂生育第二胎的計畫。
患難也現真情。亦有太太發病後,先生背叛了婚姻。
「為什麼生病的不是我?我老了,寧願替妳生病。」憶起慈母的嘆息,陳素真不禁哽咽。
RA協會成立迄今近30年,醫藥科技發展已大幅邁進。現今病友能早期接受正確診斷、早期治療,就能避免昔日病程進展到後端,成為身心障礙者一途。社工汪逸涵亦指出,以往病友出現症狀,卻流連於骨科、中醫診所、復健科、國術館,往往拖延了一年半載,才在風濕免疫科確診。在協會倡議及醫藥知識的普及下,當有疑似症狀,能夠找到對的科別就醫,並尋求適當的支持團體,如RA協會等,就可減少許多迂迴的路。
早年沒有網路、社群媒體,RA協會是病友們有力的靠山。舉辦外出活動,視病友們的狀況量身打造,凝聚對抗疾病的團體動力。現在的網路發達,病友可自行收集醫藥資訊,但住在鄉鎮的病友,依舊面臨醫藥資源分配不均的處境。
圖說:辦理病友外出活動紀錄。
汪逸涵進一步提到,就疾病方面的倡議仍有進步的空間。由於RA疾病特性及藥物副作用,病友不時疼痛難耐、疲倦。因不具外顯性,常被誤解成懶惰、找藉口規避工作、公主病等。還有年輕病友搭乘捷運時,被誤會「不禮讓座位給年長者」。
其實,除了RA或是其他疾病、身心障礙,都有類似「隱形的需要」。RA病友雖然關節遭受破壞,或有行動不便,卻未必被認定為身心障礙,淪為福利邊緣人。
RA協會支持病友的宗旨不變,未來更盼望能結合社福的力量。正如劉俠成立伊甸基金會,有支持身心障礙者就業的服務。RA病友發病後也需要相關的就業支持、職務再設計等服務。伊甸為遠地就醫的癌友有愛心棧的居住服務,RA病友亦有住在偏鄉的就醫議題。伊甸為身心障礙者的輔具服務,RA病友也同樣需要輔具協助。RA病友關節退化較常人提早5~10年,望蹲式馬桶為畏途,需要友善的無障礙環境。
當人病了、老了,與身心障礙的距離也許更接近了。當貧、病、老、弱相繼襲來,這是你我需要及早關注的議題。無論是伊甸,或是病友協會,皆樂意成為連結社會的關節,注入活力,有愛同行。
圖說:RA協會社工汪逸涵(左)與榮譽顧問陳素真。
更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資訊,請參 https://www.raag.org.tw/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3.10.19 NO. 44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