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恩語43--回應.jpg

文/尹可名

 

父親年輕時是台灣童軍教育的推手,早在1947年就受聘改制為師大附中第一任體育童軍教員兼管理組長。之後協助成立台灣男童軍第三團與創立女童軍團,爾後教學足跡遍及至東台灣、中台灣及南台灣,重點輔導學校成立童軍團和推廣體育教學,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成為國際知名運動健將楊傳廣的教練。

一起居「福」 在家照顧病弱長輩是福氣-雲端恩語第43集(回應

從不擔憂身體會生病

長年推廣童軍體育教育,使得父親身體一向健朗,從不感冒也沒疾病。未料,近八十歲時,偶然發現排便異常,糞便也比平常細,還帶有血跡。當安排健康檢查後,發現惡性腫瘤已經侵犯到局部淋巴結,診斷出是大腸癌第二期末進入第三期,必須緊急動手術。

當經過漫長時間手術後,醫生把手術切除的腫瘤,展示給我們看,說手術很成功;之後,還要持續進行輔助的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術後病況相當穩定,也順利度過5年存活安全期。未料,1999年父親住院時竟發生小中風現象,幸好是在醫院診療,一切救治迅速,復原狀況顯得相當穩定。只是,父親體力、心力、智力愈來愈虛弱,自理能力下降,認知反應上不對勁,經過醫生專業的測驗,直說罹患「阿茲海默症」。

母親身體一向虛弱,是醫院常客,卻也堅韌度過一甲子歲月才安息主懷。現在父親病了,需要多次看診、住院、動手術、診療……協助就醫、照護的重責大任就落在兄弟姊妹的身上。縱使五個兄弟姊妹可以協商,輪流請假照顧父親,只是有的住在中部、有的住在北部,任誰照顧父親,勢必影響他的家人作息、孩子的課業指導、上學與放學的接送……。尤其,父親的身體狀況到後來併發有幻覺、幻聽現象,常把孫女誤認為自己的女兒,叫錯名字是常有的事。要照顧多種疾病的長輩,不是件容易的事,還好我個人有心理、生理專業背景,以及照護經驗,就將父親接到我的家裡就近照顧。

 

做好照顧者的準備

照顧重大傷病的長者需要做好心理準備,既做了決定要照顧,就要「歡喜做,甘願受」。照顧的過程,還好夫妻同心且協力,可以替換喘息,誰累了就外出走走、吸收新鮮空氣,該散心就散心,該去喝咖啡沉澱一下,就去聽音樂放輕鬆,這樣日子才能走得長久。沒有喘息的照顧,疲憊會提早侵襲,身心靈無法舒暢,照顧的品質必然降低!

限於篇幅以下提供居家照護、生理復健、營養規劃、愛的陪伴的些許照護心得,供辛苦照護者參考。

 

一、居家照護

以往對病人的叮嚀,生病了就要躺著別動,這是不正確的觀念,病人長期不動會導致許多併發症狀,對心血管、泌尿腸胃、骨骼、肌肉、代謝頻率及社會、心理各方面,都有不良的影響。

為預防褥瘡及肺炎的感染,每二小時翻身一次相當必要,只是協助翻身要懂得借力使力的技巧,才不會傷到自己的腰椎。對臥床者,要經常沐浴盥洗頭髮與身體,這對個人衛生、疾病防治及血液循環幫助甚大。

對居家環境,務必讓室內空氣流通,燈光要明亮,更要敏銳察覺溫度和體感溫度的變化,室內濕度的控制需設定在恆定狀態,以避免血管無法應付天氣變化的收縮。為了安全及移位方便,床的位置可以配合輪椅寬度及推放方便調整高度,且要將病人的健側靠外邊。傢具擺設要顧及移動動線,彎度愈少越容易移位,障礙物和稜角減到最低,避免移動性的碰撞傷。浴廁要有防滑設置,老人家摔倒易生骨折,甚至喪命,不得不愼。

 

二、生理復健

居家生理復健是做些健側的手腳甦活活動,以及在床邊翻坐等伸展的床上運動。除了被動伸展運動之外,適量的主動復健是必要。通常是由我伸手讓父親勾拉我住我的雙手,借我提引向上拉力,站立以及緩緩坐下。走動訓練也是雙手引導父親站立穩定之後,由我左右分別使力,牽引父親雙手緩緩行走。

行走是很好的復健訓練,為了激發父親被訓練的鬥志,通常我都會發動喊口令,再由父親跟著喊口令,而且必須有力度喊出聲音來,如同當年父親訓練學生喊口令一般。料想不到父親被我帶動下,激發出潛能,可以跟著小跑步。

除了主動坐站外,其他也會幫助抬手、抬臀的訓練。對患側的復健計畫,則以細部運動為主,如擺棋子、玩小樂高、拍氣球,以及彎腰撿拾、丢拾沙包運動;當然也要訓練患側肢體伸直、放鬆,並和健側交互使力運動等等。經過長時間訓練,父親的意識漸漸清楚,氣色越加紅潤,口水也不流了,禱告不會錯詞、停板,還有力氣大叫孫女趕快吃飯,有幾次還自己走出房間,嚇壞了大家。

 

三、營養規劃

父親的營養規劃是由妻子慶臨負責調理,飲食計畫大致如下:

奶類:每天2杯豆漿或低脂奶,每杯約240c..c,另外輔以優質奶類飲品每天一杯。

蛋類:每星期2至4個蛋為宜。 

魚類:每天三份。

肉類:每天二份,以白肉為主,偶而攝取紅肉,減少食用含脂肪高的肉類。

豆製品:1份。避免採用高溫油炸過的豆製品。

五穀類:米飯或麵食一天2-3碗。

蔬菜類:每餐至少三種蔬菜,蔬菜顏色二種以上,至少有1種為深色蔬菜。

水果類:3份。盡量選用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水果。

油脂類:烹調用少量的油,盡量水煮,每日食鹽量不超過8公克為原則。

飲食原則採取少量多餐,主要三餐外加點心三餐,傾向選擇質地軟、細、無骨、刺或無硬殼的軟質食物。同時也適度補營養素、能量營養品,特別加強綜合維他命、礦物質、抗氧化劑等。

其實,長者不習慣清淡食物,尤其父親初來台灣,生活條件不好,習慣滷一鍋五花肉和滷味,也喜愛吃家鄉的甜八寶粥;媽媽更愛曬製膽肝、香腸、臘肉、梅子酒、葡萄酒……。當父親晚年生活,在家裡營養的調理下,難免少鹽、少糖、少大魚大肉。有一天,我特地滷了一鍋五花肉,跟父親說,「爸,我們來偷吃滷肉、豬蹄膀……。」我永遠記得那天父親笑滿開懷,大快朵頤的模樣!

 

四、愛的陪伴

病患最怕孤寂、被忽略,所以陪伴是最好的安慰劑。陪伴勝過金錢、贏過股票,陪伴可以幫助病患耄耋之年得到安慰,得著喜樂。經常陪伴,受照顧者心情會愉悅許多。父親是模範病人,從不動怒、不哀聲嘆息、不囉哩囉唆、不嫌東嫌西、不要求被關懷。過去父親照顧媽媽多年的經驗,知道照顧者的難處,所以不會為難我們太多。

而我,逗父親開心功力非凡,最會扮演老萊子,尋父親開心,這幽默的個性,得自父親影響。當然,父親有三個黏著他、愛抱他、愛撒嬌的女兒;他有二個愛說笑、愛老爸、會反哺的兒子;他有三個會陪著他聊天、有智慧的女婿;他也有會配合兒子孝順、會做菜、會照顧公公的媳婦。這都是父親以身作則立下的榜樣,兒女們有樣學樣,學得沒走樣吧!

我這一世代的人,漸多父母親老化,中風、罹癌、慢性病……等,都是「微老」要照顧「老老」的時刻。老人家們共通的現象──重複說話、經常叮嚀、忘東忘西,還一再問同樣問題,情緒不穩、脾氣不好,這些老人家讓老孩子們照顧起來,倍感辛苦。

這些「微老」的成年人,不乏高階主管、企業家、教授、科技新貴……,但在「老老」眼裏,永遠都是「孩子」。所以不難想像「「微老」們心中的衝擊,在社會上已經是高高在上之尊,面對老人家卻不再權威,也無法發威;他們的兩難,若是選擇逃避、遺棄、忽略……,將永遠心裡不安。

在家照顧病弱長輩是福氣,一起居「福」有必要。我是過來人,有豐富「微老」照顧「老老」經驗,這一切都感謝神,是從父親按著聖經的教導,帶給家人在愛的薰陶下,豐盛滿盈。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3.10.18  440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