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安安媽媽感謝伊甸協助,全家開心地與教保老師和社工督導合影。)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安安下學期(小二)就不再是特教生了!」小婷接到老師的消息不敢置信。想當年,安安三歲前沒有口語能力,只能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長期到醫院接受早期療育,各方面能力才慢慢發展出來。如今可以不用再上復健課,令媽媽安心,證實多年的努力有了成果。
安安呱呱落地為家庭帶來喜悅,看著孩子日漸茁壯,爸媽無不洋溢著幸福。隨著安安來到一歲半,小婷心想此時孩子應該要會說話了,但怎麼還在牙牙學語?詢問同儕經驗,得到的回應是「孩子還在發展啊!」;長輩也安慰她,「可以再等等看。」
小婷心覺有異,帶著孩子到醫院評估,治療師表示安安需要上語言及職能治療課程。長輩擔心孫子被貼標籤,持反對態度。小婷不顧家人意見,帶著孩子踏上療育之路。
另一方面,安安有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臉上布滿大片傷口,媽媽帶他出門不免引來旁人異樣眼光,令她內心受挫。桃園第二區早期療育發展中心督導陳靜怡表示,安安因為外觀原因,個性變得內向。皮膚引起搔癢,間接影響他的專注力與學習。
小婷既要帶老大安安上療育課,還要照顧老二並兼顧網拍生意,少了長輩協助,可以說是蠟燭兩頭燒。平時兄弟倆在家,小婷光是忙於他們生理照顧就令她焦頭爛額,還要額外教他們學習顯得分身乏術。在這樣的光景下,「弟弟沒有模仿對象,間接缺少刺激。」陳靜怡分析兄弟倆遇到的窘境,因此弟弟2歲開始銜接早療,希望可以迎頭趕上發展里程碑。
接受早期療育 給予家長賦能
(圖說:陳靜怡督導與安安媽媽訪談,聊聊孩子發展近況。)
哥哥近3歲時,小婷打電話到伊甸通報轉介,想了解幼兒園是否有特教資源。早療老師隨即安排家訪,先了解安安目前有運用哪些資源;再視親子互動、教養模式與家長討論後續服務計畫,完成「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促進安安發展並賦能小婷。
先由早療老師到宅示範親子教育,陪小孩玩並讓家長學習執行,與家長討論以家庭生活作息設計親子活動。例如小婷可以在家帶著孩子挑菜、撥蛋殼等,讓孩子練習精細動作。同時可以帶著孩子認識蔬菜,教他認知和口說。從生活作息情境中給予孩子多一點經驗,促進發展。
養育過程中,小婷遇到不少難題。到宅療育課時,安安時常哭鬧,學習效果不顯著。小婷告訴自己不要心急,因為早療過程是漸進式的,隨著孩子年紀增長,會慢慢累積出能力。
安安進入第一間幼兒園,因為上課不專心,老師較缺乏帶特教生的經驗,只好讓他睡午覺睡到放學再叫醒他,變相剝奪他的學習。跟老師溝通後沒有改善,社工建議小婷再次申請鑑定安置,才讓安安順利進入另一間非營利幼兒園,安心學習。
「轉到新學校,語言才慢慢進步。」小婷分享安安轉學的成效。剛開始孩子回到家,小婷問他「今天在學校做什麼?」他總是回答「不知道。」小婷有點洩氣,「我也很想知道他的學校生活啊!」
隔天只好回頭詢問老師,該如何引導孩子表達?老師教小婷可以問仔細一點,譬如:「在學習區做什麼?」、「下午點心吃什麼?」或是出選擇題,問他「中午吃飯還是吃麵?」幫助他回答。改變引導方式後,小婷才了解孩子學校每天發生什麼事,也讓安安有更多的表達機會。
有了專業的介入,小婷一改過去的教養方式,將醫院早療習得的技巧帶入家中跟孩子互動。網購需要理貨時,長大的安安也成為她的小幫手。外出時,小婷也會教他常識,例如:馬路是十字路口、紅綠燈的功能等。對於抽象問題,孩子不理解甚麼叫作「經過」,她則帶著他們經過剛才的店家,實際應用幫助他理解。
能力日漸進步 順利從早療畢業
(圖說:教保老師陪伴安安一起作畫。)
過去,小婷講故事都是照本宣科,引不起孩子的興趣,一下子離席便跑來跑去。自從她先到伊甸早療擔任一年「安心上工」人力,而後擔任大園親子館行政人員後,一切變得不同。
一方面她可以做行政工作,兼顧帶孩子上早療課;另一方面學習教養知識。她看到教保老師故事講得生動活潑,連她在一旁都被深深吸引。原來講的人要讓孩子融入劇情,說得有聲有色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令她大開眼界。「原來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教小孩耶!」
長年帶孩子接受早療及出門經驗一多,兄弟倆的發展日漸進步,弟弟原本有構音問題也獲得改善。聽到治療師說他們各方面能力達標了,不用再上復健課,小婷起初還莫名的擔心,「是不是治療師不要我們了?」經過社工的說明,那是對孩子的肯定,她才豁然開朗。
(圖說:兄弟倆的美勞作品,大方地展示給大家觀賞。)
走過孩子療育之路,小婷不吝分享相關知識給同儕,希望用過來人的經驗給予幫助。看到兄弟倆可以跟人對答如流、精力旺盛的跑跑跳跳,還能靜下來操作教具,不時跟媽媽互動,跟同齡孩子一樣健康、活潑。兄弟倆玩了一個下午絲毫嗅不到疲憊,這一天進行親子合照,他們全家露出最燦爛的笑容。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3.3.20 433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