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Roger Meckett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的教授,研究的領域十分特別,多年來潛心鑽研「精神疾病患者的交通便利性」。)
各界引頸期盼的年度盛會「TRANSED 2018 長者及身心障礙者移動與運輸服務國際大會」在十一月中旬揭開序幕,面對全球化時代來臨,各國又有什麼對策,是值得台灣人學習的呢?
文、攝影│林鈺庭
銀閃閃的白髮和會笑的皺紋,是Roger Meckett的招牌特徵。他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的教授,研究的領域十分特別,多年來潛心鑽研「精神疾病患者的交通便利性」。
Roger在會中介紹精神疾病(又稱:心理健康狀況)種類,包括:焦慮症(Anxiety)、憂鬱症(Depression)、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簡稱PTSD)、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縮寫:OCD)、廣場恐懼症(Agoraphobia)、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而這些精神狀況會讓患者出現自信心不足、難以下決定、恐慌攪擾等現象。
難以體會的交通困境
Roger分享,根據2014年英國健康調查顯示,24%的成人被診斷出患有一種以上的精神疾病;18%的成人深受精神疾病所苦,卻遲遲未去就醫。因此,Roger在2018年5、6、7月進行全新的問卷調查,他提出了42道題目,其中涵蓋有關搭乘公車、地鐵、步行、騎腳踏車和機車時遇到的交通困境,總共得到385份有效問卷。
那麼,精神疾病患者在通車時,又會遭遇那些心理危機呢?Roger以大部分患者日常會經歷的處境為例,其中包含:其他人會怎麼看我、失控、感到窒息卻無力逃脫、沒有方向感、錯過班次、必須找個人講講話、頻尿、迷路、不願意求助、忘記要去哪裡、不會使用售票機、亂花錢等等。
(圖說:Roger Mecket指出,精神疾病患者在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時,也配得『讓座胸章』。)
他們配得『讓座胸章』
「當我人在車站時,身邊的噪音和人群讓我感到焦躁並迷失方向,我感覺自己頓時被困住,而且逃不出去;最後,我整個人瑟縮在地板上啜泣。」一名40多歲的男性在Roger的專案訪問中,坦承分享自己曾遇到的問題;這時,陌生人可以提供的幫助有:幫助他們找到回家的路,或是讓位給需要的患者。
Roger舉例,「就像搭北捷時,孕婦可以索取『好孕胸章』一樣,精神疾病患者也配得『讓座胸章』。」一席話說出,立刻點出台灣一直以來對精神疾病的迷思和忽略。此外,還可以使用手機專屬應用程式,透過地圖和時刻表,清楚引導患者重新找回方向感;就連售票機也能為經過特殊設計,更加符合患者需求,以及打造更多廁所設施。
精神疾病在現代社會越來越普遍,而患者需要的只是一份支持與幫助,如果能擁有這些貼心設備,相信台灣也能成為友善精神疾病患者的地方。這是Roger Meckett此次與會分享的初衷,只要有心,未來人人都可以自由行!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2018.11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