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英國文化協會近年來,將英國身障和長者共融藝術文化引進台灣,造成不小的迴響。)

您可知道,自2016年開始,英國文化協會也投身關注國內外身障朋友們的行列,近年來舉辦了多場藝術與身心障礙講座,邀請英國專業人士前來演講分享,帶給台灣第一手的國外身障消息。

 

文│林鈺庭 照片提供│英國文化協會、Claire Cunningham官網、The British Paraorchestra

「起初,這是英國文化協會東亞區總監的想法,希望台灣也能關注弱勢族群的發展。」British Council創意長賴淑君受訪表示,英國文化協會於是在2017年初與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易君珊合作撰寫「台灣身心障礙者與長者藝術文化參與現況研究」報告,開啟了協會與台灣共融藝術與文化平權的議題合作,共同辦理了許多國際研討會、工作坊等活動,引發各界討論話題。

 

對身障者的異樣眼光

該報告顯示,台灣社會看待身心障礙者的眼光受到醫療模式(medical model)的影響,認定個體身心的異樣、損傷(impairments)為不正常、缺陷,必須透過醫療或復健的矯正過程來去除異狀。醫療模式將「障礙」視為個人本身的「問題」,用此模式來看待障礙者時,社會便期待得靠個人力量移除、克服本身的「不方便」,並仿照其他所謂的「正常人」展現一樣的功能性。

 

台灣身心障礙者休閒活動大多以靜態的室內活動為主。以整體台灣休閒喜好來看,也是到近年才開始熱衷手搖自行車(以手操作的「手踏車」)環島和路跑等運動。台灣的身心障礙權利法案和建築法規長期以來只規定建築內部要有無障礙設施,卻沒有顧慮到障礙者與高齡長者要到戶外參與休閒活動與藝文活動的需要。

(圖說:克萊兒.康寧漢因自小骨質疏鬆症,導致行動皆須仰賴手杖,而手杖也成為她在表演時的輔具。

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2017年,British Council邀請在英國備受矚目的身障藝術家-克萊兒.康寧漢,來台灣以《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為題,帶來精彩的演講與表演。克萊兒.康寧漢因自小骨質疏鬆症,導致行動皆須仰賴手杖,而手杖也成為她在表演時的輔具。英國《先驅報》更讚譽:「這是多麼觸動人心、充滿智慧、勇氣,與完整的作品。康寧漢所挑戰的並非只是身障者的極限,更是所有人的極限。」

(圖說:2018年新北市共融藝術節特展主題為-無限機場,以飛行為隱喻,試圖突破自身的極限,透過不斷累積的方法和經驗,超越既有的限制和障礙。 

成為一個共融的社會

2018年起,英國文化協會發布一個名為“Urban Futures”的三年計畫。“Urban Futures”注重藝術在城市中推廣更多共融與創新的概念。台灣的“Urban Futures”活動有許多面向,致力於讓整個城市更開放、更有包容力。10月,British Council推出「文化近用‧社會共融-英國與台灣的博物館實踐」,以一則提問:「博物館如何成為失智症長者的記憶劇場?」觸發與身障觀眾的討論話題,促進身障朋友們對藝術的參與及創作,讓台灣成為一個更為共融的社會。

 

未來,英國文化協會也以開放的態度,邀請伊甸參與他們的合作計畫,共同為台灣打造與國外同步的身障訊息。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 2018.12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