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黃耀榮說,台東耆福綜合式長照機構是一個里程碑,更是典範。)
當失智長輩來到台東耆福綜合式長照機構,溫馨的設計外,
處處可見原民懷舊圖騰與元素融入其中。
從五感體驗、感官知覺刺激到職能治療等,
藉由硬體無不為延緩退化而設計,是一座照護的新典範。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台東縣最北端的長濱鄉,原本廢棄的忠勇國小活化為伊甸台東耆福綜合式長照機構,
照顧著原鄉的阿美族人,實踐他們在地老化的夢想。
步入中心,映入眼簾的為一排白色圍籬,
打破長照機構生硬的印象,帶出溫馨感,
「籬笆是族人的住家普遍設計,將建物融入社區,
和環境相互回應,失智長者在這裡可以找回熟悉感。」
負責規劃建造的馬偕醫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教授黃耀榮如是說。
這座建築不僅是原住民第一所失智照顧中心,
重要的是除了照顧服務外,還具備生活重建功能,
「它不僅僅是一個里程碑,更是典範。」
從內部裝修到動線規劃無不結合在地的生活經驗,
設計前甚至與照護團隊對談,貼近使用者需求。
黃耀榮指出,「一個好的設計,思考面向是全方位的;且與在地關係具有融合性。」
軟體上有了失智照顧經驗作基礎,才能為他們量身打造良好的硬體設備。
(圖說:台東耆福綜合式長照機構對台灣照護歷史發展別具意義。)
黃耀榮不諱言,
由於規劃是史無前例,進行無數次的焦點論壇和資料蒐集,一點一滴建構出系統和藍圖。
行動研究時,蒐集了世界各國,
如;美加、澳洲、日本等地的失智日照中心案例,
分析其中的架構、系統、法規等,用這項指標對照台灣失智日照中心的現況。
期間也邀請婦女界、社工界、民間失智照顧機構、政府單位從使用者角度來看待這些條件,規範出國家級系統。
聊起這段催生歷程,絞盡腦汁又艱困,
如今具體落實,他不由得說:「對台灣照護歷史發展別具意義。」
過去,一般的失智照顧中心大多扮演著照顧服務的角色,
但是伊甸長照機構多了生活重建功能,兼顧了職能四大領域,
包括:認知退化、感官知覺、情感懷舊導向、問題行為。
由於失智長者退化快,因此提供職能治療、寵物治療等服務,
例如:阿美族靠海維生,用觀賞用熱帶魚、鳥鳴,進行聽覺、視覺的刺激。
園藝治療作業區,則栽種當地都看得到的野薑花等植物,提供嗅覺、觸覺與視覺刺激,豐富五感。
(圖說:阿美族以捕魚維生,喚起長輩過往的記憶。)
內部陳設了可操作的織布機、魚網等,
牆面也裝飾原民圖騰,將阿美族早期生活經驗的元素融入其中,
有助失智長者懷舊訓練,喚起當年的美好過往。
平時,親友或孫子輩前來探訪,還規劃了兒童遊戲室,貼心備至。
老人家白天在長照機構活動,規劃交誼空間,
如:泡腳區等,讓長者可以放鬆心情,互道家常,度過愉快時光。
一座國小閒置空間再利用,搖身一變成為原住民的失智長照機構,
它座落在長濱鄉,與社區住宅融為一體,
伊甸守護著後山原鄉老人的健康,悉心照料與他們頤養天年。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1期 2018.1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