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社工黃怡婷燦爛的笑容,如當天的天氣般。)
來到台東長濱,
涼爽的風吹向這間伊甸台東縣私立耆福綜合式長照機構,
這裡承載著當地居民的希望。
從外圍的籬笆便可以看出建築師在設計時的巧思,
紅色的油漆與各色的圖騰,塗鴉在木製籬笆上,更顯得這所中心的懷舊原民風。
文│邱慶宜 攝影│何維綱
在後山的長濱鄉,日照機構的設立,
讓失能者和長輩有了一處被關照的地方,伊甸用愛守護這片原鄉部落。
社工黃怡婷表示,透過家庭訪視,讓伊甸看見這裡的需要,
這裡的許多家庭的經濟、家庭狀況並不理想,因此從102年開始服務新住民,
從就業培訓開始做起,台東長濱有位吳若石神父協助在地居民學習足部按摩健康療法,
成功促進他們的就業率。
隨著伊甸服務的腳步更深入,便發現偏鄉的問題不只是新住民,
因此在103年起,也開放非新住民的居民一同學習,
不論你是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
只要是失業者,這裡一視同仁,大家都可以一同學習技藝,增加就業率。
(圖說:長照機構前院,彎曲的步道在草皮上展開,一旁是種的草植及附有原民氣息的圍籬。)
104年底,台東縣政府發現伊甸在台東深耕已久,也瞭解了老人服務的需求,
便詢問伊甸是否有意願在長濱做長照服務,
在伊甸承接這個案子後,台東縣府便積極的協助,
將原是學校用地的忠勇國小土地更改為社福用地,106年6月即開始施工。
黃怡婷說,長濱的長者需要服務大多到外縣市接受照顧,
因為長濱距離台東市區或是花蓮市區都相當遙遠,
當居民聽到長濱要建一所長照機構,便引起許多當地人的期待,
現在只要等待使用執照通過,便可以開始服務社區,
許多家人都迫不及待的想把家中長輩接回長濱,就近也可以看見家長,免受舟車勞頓之苦。
有位六、七十歲的老母親,
為了照顧兩個四、五十歲的領照孩子〈大哥與小弟〉,可以說是身心俱疲,
儘管還有另外兩個孩子〈老二、老三〉會回家鄉幫忙,
但是由於習慣問題,母親的負擔並沒有減輕,尤其先生過世後,母親的壓力更是龐大無比,
在聽說伊甸的長照中心開成,老母親比誰都歡喜,
看過這裡的環境後,希望能夠快點把大兒子帶進來,
因為母親積勞成疾,必須到花蓮開刀,
會有段時間無法照顧好兩個孩子,使她相當擔心、煩惱。
「一旦取得使用執照,我一定馬上接她兒子進來,
因為我們都知道她很急迫的需要幫助。」
透過黃怡婷的聲音,深刻感受到那位母親的著急與迫切需求。
大哥是遊走型的中度失智,常常趁著母親注意力稍稍放鬆,便開始到處走走逛逛,
黃怡婷說:「還好鄰居也都認識這一家人,看到哥哥出走,就會呼喊老母親,
通報她的兒子又走出來了,因此兒子也不至於走失。」
弟弟的狀況則是會走到固定的地方──消防,
只要他走出,母親只要到有消防設施的地方總是能找到小兒子身影,
黃怡婷打趣的說到:「如果以後弟弟也接過來,我們就給他消防的玩具,也不擔心他會亂跑;
中心的迴廊很寬廣,哥哥可以盡情在迴廊遊蕩。」
(圖說:到機構的路途,有一段斜坡。)
另外還有一位坐輪椅的阿姨讓黃怡婷印象深刻,
這位阿美族的獨居阿姨,就住在中心附近的山腳下,她有位如閨蜜般的退休照服員朋友,
因為住隔壁,所以會時不時的去關心她,
因為期望有人能夠與她相伴,因此希望能夠來長照中心接受伊甸的服務。
擔心輪椅上不了斜坡、沒有人送她來,她將這兩件困擾著她的事告訴了黃怡婷,
黃怡婷給了她一抹寬心的微笑,告訴她:
「別擔心,我們有交通車,只要你們願意來、喜歡來,我們都歡迎。」
看見社工拍胸脯保證,阿姨總算放下忐忑的心,
想揮別孤單的情緒,擁抱與人互動的溫暖,她相當期待中心啟動的那天來臨。
長照機構因應當地居民多為阿美族,因此在環境的設計多為阿美族的懷舊設計,
黃怡婷笑道:「我是賽德克族,但是新住民看到我都好親切!
以為我們是來自相同的地方,所以我也都不怕人,很容易的就可以融入。
曾經有新住民朋友問我:『你是來自越南?』
我回她:『不是。』
再問:『那是菲律賓囉?』
我回答:『也不是。』
再接再厲:『所以是泰國啦!』
我笑答:『我台灣人啦!不過是原住民,輪廓比較深吼!』」
開朗的笑聲在長照中心的教室傳出。
(圖說:社工黃怡婷在介紹機構內設施。)
黃怡婷分享,因為父母身體健康,
在家鄉都在種菜、養雞、養狗,過著舒適的田園愜意生活,
畜養了約250隻雞,會分送給出外打拼的家人,家庭溫暖不言而喻,
因此自己未來會長駐在長濱,為在地居民服務。
中心未來會開設職能治療課程、懷舊訓練、共餐等服務,
讓這裡就像個「開心農場」般的歡樂,
想把家裡的歡樂溫暖帶給服務者,黃怡婷表示,後續的服務更為重要,
期望中心的親切感可以讓服務使用者就像回到家一樣安心。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1期 2018.1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