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雙贏與共善的制度

IMG_0660.JPG

 

文/蘇麗華  採訪對象/台聯文宣資訊部主任陳嘉霖  攝影/陳玠婷

內容:「年金改革的癥結點在於台灣總體經濟成果無法平均分配,而非破產問題。」台聯文宣資訊部主任陳嘉霖一針見血的說出他的想法。他強調,當年金改革的輿論都圍繞在社會保險的財務範圍做討論,其實朝向稅收制的社會福利發展,才能讓政府、企業與勞工三方形成正向循環,建構一個雙贏與共善的制度。

年金改革議題近期在媒體上討論得沸沸揚揚,焦點無不放在擔心各年金基金破產一事,進而引發職業別、世代對立等議題。對此,陳嘉霖卻跳脫既有框架有他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破產了政府會補嘛!」這些公共基金的收支考量並非企業式思考,不是營收大於支出就有利潤的思考,所以談不上破產問題。例如每一年的社福預算,也是完全都支出盡,隔年稅入再撥補新的預算。現在年金的主要問題在於「不足以支撐人民退休後的生活」,光是在基金財務平衡上著墨,會忘了年金的最主要意義。要真正解決問題,得要從財富重新分配上著手。

回到年金破產問題,陳嘉霖說,整個改革的討論過程都迴避掉資本家的責任。重點不在政府、雇主與勞工的提撥率問題,應該先談產業升級與低薪勞動工的問題。「這個問題沒有解決,提撥率再高也沒有用。」

首先,在產業轉型部分,陳嘉霖認為政府應該擬定最上位政策,面對國內低薪勞動問題,是因為台灣的經濟競爭力仍停留在壓低成本,以及勞動密集的產業,此時,如果政府沒有協助產業升級,那麼也無法要求雇主提高勞工基本薪資。要如何改變國內產業體質?政府應該汰弱扶強,針對有潛質的資本家給予優惠獎勵措施,讓產業升級。

進行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勢必造成部分產業出走或倒閉,釋出的勞工可以鼓勵他們進行在職進修或是回流教育,成為優質人力。他以瑞典為例表示,當地政府運用良好的人力資本作為吸引外資投資的條件,不但產業朝知識經濟方向走,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生技研發能量與企業和優質人力連成一氣,企業不但甘願繳稅,還捐錢挹注大學研發能量,成功創造了雙贏和共善。陳嘉霖說:「政府要優先做好產業升級和改變經濟體質,才有辦法提高勞動權益,當勞動權益夠好,勞工退休金才能領得多呀!」

政府的最上位兩項政策,其一做好產業升級,其二要擬定整體社會福利政策,兩者要相互連動。
問陳嘉霖如何看待基礎年金這個水位?年金改革必須回歸年金的本質,從整體社會福利建構的觀點切入:究竟「年金」以及整體社會福利體系,要如何「滿足退休後基本生活所需」?他認為,政府應先提出未來我國社會福利願景。尤其是現金給付與福利服務的比重分配。如果未來長照制度走向高度市場化,擔憂有些人付不起,這時基礎年金的水位就要高一點;若長照朝向福利化發展,那麼例如基礎年金等現金給付的水準就可以低一點。

如何讓長照福利化且更加完善,陳嘉霖認為,政府應該加強福利服務而非一昧提供現金津貼。當做好社會福利,透過稅改提高中央政府的總預算。當稅收增多了,才能做好各種福利服務,包括公共托育、托老、身障者福利、重度身障者沒有工作能力者則發放津貼等等,兼顧到弱勢別的各項福利服務。唯有勞、資、政三方都能建立起社會連帶的共生體系,朝向共善,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62 期 2017.4 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