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女孩的異國之旅
「我今年14歲,我的媽媽來自大陸福建,我們一起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上新住民二代課程大概5年了,可以持續學習是開心的事情。」透過伊甸基金會協助,品璇參與過戲劇班課程、多媒體動畫社團,體驗各種形式生活與美感堆疊的可能;現在,她還獲得一個前往越南服務一週的機會,不免令人好奇,一趟海外旅行,能讓她看見怎樣的風景?
文|賴慶榕 攝影|何維綱
出發前,品璇盡量做足功課,了解越南的節慶故事、飲食特色。原以為輕鬆、理所當然的一切,卻在旅程中發生許多出乎意料的改變,讓品璇不斷地調整自己,好讓她能越來越適應許多陌生的情境。即使害怕,也要全力以赴!似乎唯有如此,她才能不愧對自己。
「內向、拘謹,每天都在活動與檢討會中認真反省,工作日誌總是寫得最多的學生。」這是伊甸新移民家庭成長中心主任朱莉英眼中的品璇。看似安靜,小小的腦袋瓜兒,可能流轉著千頭萬緒,抽絲剝繭的過程,或許能發現意想不到的驚喜。
反省與應變的功課
服務第一天,品璇與小夥伴們帶領當地人用中文唱詩歌,見台下的人沒什麼反應,不自在的氣氛讓他們緊張不已。「規則一直被打破、原本的計畫都亂了,所以我們重新思考,接下來該怎麼做?」此外,因為參與人數超過預期,原本設計的遊戲很難分組進行:像是蘿蔔蹲,只好讓一組容納許多人才玩得下去。
(圖說:品璇與夥伴們正在上莉英主任的生命與品格教育課程。)
用戲劇展現自己
另外,他們慎重其事地介紹台灣有名的觀光景點,小夥伴們「太認真」卻顯得嚴肅、枯燥與無趣,越南孩子則對台灣的「專有名詞」感到陌生,傳遞內容與溝通的過程,即使透過翻譯,也難免有落差的可能。所幸一週以來,他們每天都在練習、開始習慣表達與展現自己,上台的緊張感慢慢化解,終於漸入佳境。
每天的檢討會,有老師引導,品璇和小夥伴們反省著當天經歷的一切:時間怎麼安排、突發狀況怎樣應變,腦力激盪的過程,一起解決問題、彼此感情也更加緊密。他們改變許多作法,像是唱詩歌的活動,會先示範再引導大家一起唱跳;即興表演台灣的民間故事,大家決定「用演的」讓內容更豐富,不僅自己編劇、做道具,也讓品璇與小夥伴們發揮過去在戲劇班所學:例如,品璇飾演小老虎時發揮想像,用身體創造肢體運用的方式,揣摩與演出張牙舞爪的樣子。
跨文化的感動
旅程中,最令品璇印象深刻的,是在當地殘障協會辦活動的經驗。她和小夥伴們帶領將近50位身障者玩遊戲:用吸管傳橡皮筋。品璇幫忙視障者時,看到他們不分你我地互相幫助、開懷大笑的樣子,小小的內心,被悄悄觸動著:原來,即使他們的身體並不完整,快樂與笑容卻是這麼強而有力的本能。
品璇常常對自己要求,想表現地更好,卻因為緊張而不知如何是好。「喜歡看小說、文字表達能力不錯,不過爸媽頗有微詞,覺得她看小說太入迷了!」莉英主任微笑著說。也許就是這股單純與認真,讓品璇有著比同儕更習慣閱讀與書寫的能力、善於思考與反省。
經歷一趟異國之旅,以前拘束的心,被打開了一點;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似乎更靠近了一些。「希望以後上台,不要太緊張......」害羞的品璇如是說。心中的小宇宙,自此變得更加遼闊。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58 期 2016.12 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