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早療走跳十年路
那天,她隻身騎著小摩托車,來到四面環山的基隆暖暖區;沿著顛簸行走,一肩背起教具,前往關照原住民家庭的早療孩子。對李偲綺來說,在基隆偏遠地帶與山區走跳,已是司空見慣的光景。一晃眼十年過去,服務的初心始終如一。
文|賴慶榕 攝影|何維鋼
她是李偲綺,基隆身障服務中心的教保老師,十年來都堅定地投入早療領域。性格溫順恬靜,抱持「少說話、多做事」的態度,認真照顧每位早療孩童,付出心血。「溫和、認真,富有愛心與耐心,也總是樂意幫忙,幾乎很少看到她生氣。」這是伊甸基隆早療組長林貴瑜眼中的李偲綺:無論早療工作中經歷多大的辛苦,仍展現無比的專業與耐心。
早療服務歷程 狀況百出
即使家中有不同信仰,李偲綺卻還是得到家人的支持,認同她是「做好事」,讓她能安心地持續踏在早期療育的服務道路上。在基隆深耕的早療服務,服務從最早的日間托育,到現在則以時段班、據點與到宅療育為主。她觀察到:當地隔代教養情形普遍、家中手足眾多,對家長來說,孩子的教育頗難兼顧;看見需求,服務的心志更堅定了。
無數的服務過程中,李偲綺曾遭遇各種挑戰,像是險峻的路途、髒亂的環境、孩子的突發狀況,甚至自身的安全問題。令她印象深刻的是,當她進到個案家中,食物發酵的味道撲鼻而來,難聞的氣味蔓延在空氣中;映入眼簾的是發霉的櫃子、隨地推積的廚餘與垃圾,上課時還要擔心有老鼠跑出來;在中心上課時遇到孩子癲癇發作的狀況,也得迅速處理與應變;執行到宅服務時,有案家的家長總是只穿一條四角褲,就把孩子拎出來。除了幫孩子上課,更考驗她與家長的溝通與應對。
李偲綺雖不畏辛苦的服務,但她認為,比起老師上課的次數,家長平時訓練孩子,持續的配合程度才是早期療育中最關鍵的元素。因此,她告訴家長要有多次重複教學的心理準備,並鼓勵與孩子一起完成「作業」,孩子的成長與進步終能看見。
敞開彼此心房 落實服務
原本十分慢熟內斂的李偲綺,為了更親近孩子與家長,在主管引導下漸漸地改變自己;而家長看到她認真付出與孩子的進步,也慢慢打開心房,建立彼此的信任與默契。
該如何與孩子親近呢?李偲綺觀察孩子喜歡的事物,投其所好。像是看孩子喜歡的卡通「喜羊羊」,學著主題曲怎麼唱、用造型印章、貼紙吸引孩子目光;有的孩子喜歡機器人,上課時她就將機器人放在教學圖卡後面,使其專注。
最令李偲綺感到挫折的經驗是,有次家長對孩子進行體罰,她致電到家中關切,試圖與家長溝通,對方卻回以「小朋友是我的,我不能打嗎?」之後再也不讓李偲綺幫孩子上課了;而孩子畢業後,家長主動道歉,才終於解開彼此心結。
筆直的道路 彎一下也能達到
服務是一條漫漫長路,李偲綺最感念的是當初帶領她的組長羅淑敏,不時找她「聊聊」,開導她不擅表達的性格,也傳授許多應對家長的細節。個性率真的李偲綺,直白的話語有得罪家長的可能。對此,羅淑敏則和她說 「原本直的路,彎一下也可以達到相同的地方。」有些答案雖然我們早已知道,還需先緩一下再跟家長溝通,才能達到更理想的效果。
「人間處處是真善美天堂,感恩二字永遠記心房;尊重生命越走就越寬敞,遍灑大愛釋放正能量;卸下心防崇道德現光亮,人生之路時刻存希望」詩歌《讓愛轉動》的歌詞,字字觸動李偲綺的心房,也正反映著她在早療服務中,屹立不搖的堅持與信念。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51 期 2016.5 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