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悔的偏鄉服務


第一次見到李惠英是在屏東旭海村裡,她正帶著一歲多唇顎裂早療孩童上課,她豐富的肢體語言與聲音,吸引孩子專注上著課,她說孩子們都好可愛。李惠英在偏鄉服務多年,她也一步一步認識恆春這塊土地,將之融入自己的服務當中,提供早療孩童做適切的課程。


文‧攝影│陳玠婷


屏東恆春長久以來,都是台灣頗富盛名的觀光勝地,海邊、陽光、歡笑聲是最直接的印象,到處都是活力與青春氛圍。而觀光興盛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可以從當地店面租金與新蓋的幢幢新屋看得出來。觀光產業的富庶為居民帶來良好生活,但是在某些角落依然存在著家庭與社會複雜交錯的社會問題,可見弱勢兒家庭之辛酸與無奈。

從幼教轉特教  她學習更多

李惠英過去在城市任職幼教老師20多年,豐沛的教學資源、家長支持,讓她有足夠的資源投入教學活動工作。來到伊甸早療恆春中心之後,看到偏鄉的環境與資源處處都和城市不一樣,當時內心非常有衝突感,如何在資源不足或家庭支持低弱狀態下,幫遲緩兒執行IEP(個別化教育方案),成為一種自我挑戰的動力。

李惠英表示即使從前在幼兒園帶過特殊孩子經驗,當面對伊甸的慢飛天使們,每個孩子生理心理發展遲緩狀況都不同,讓她深刻感覺到在師範學院所學仍有不足之處,因為每個慢飛天使的狀況和需求都不一樣,於是她說:「我常發現自己哪方面能力不夠、不懂,就去報名研習課程。」到目前為止,她仍然不定期在研習與學習。

個案進步  她比誰都開心

有一次,李惠英遇到一位自閉症兒童,沒有口語、沒有互動,甚至人際互動都是一年後才有轉變,問及她如何克服這一年的時間,她說:「這像是一場探險,你不知道前方的光亮在哪裡,這也是一場磨練,孩子就是我的老師。」再細談回想陪伴孩子的那段時光,李惠英想起來笑得很開心。她透過肢體語言,傳遞善意與喜愛給孩子,譬如「捏肉肉」是師生兩人的小互動,這麼簡單的一個小動作,建立許多意想不到的連結,開啟自閉症兒與他人溝通的一扇窗呢! 

除了慢飛天使的早療教育,李惠英對孩子之家庭也多有關心。譬如從小元生活學習的行為表現,就能推敲家中是否有事發生,李惠英會在課後與家長交流時間關心孩子家中近況,有時她聽到孩子母親對家人或對孩子的種種困擾,她會藉著生活小故事分享遞送一些關懷與鼓勵。

時間與耐心並用   才能看到成果

之前李惠英早療班級的小雅,透過家訪認識他的家庭背景後,她發現孩子生活在高關懷家庭裡,母親患有精神障礙,家裡各處衣物雜亂,桌上堆滿吃過沒有收拾的垃圾;家中環境如此,可以預想家長對孩子教育並不上心。為了幫助孩子進步,李惠英知道對孩子最好的幫助是鼓勵家長每天要帶孩子來恆春早療工作站上課,由老師教導他溝通、認知、吃飯、上廁所等生活自理,「這些孩子需要被發現被關懷。」

李惠英曾經照顧一位腦性麻痺孩子小梓讓她印象深刻,他的家庭與上述狀況並不同,是個全家都捧在手心上的寶貝,因為過度保護,只接受母親靠近,其他人的觸摸會讓他不開心。而李惠英從溝通、肢體互動開始,一步步打破他的人際限制,同時也有助於早療課程中與同儕互動的進步。過程當然有辛苦之處,一開始孩子焦慮情緒高漲而肌肉僵直到後來有意識的點頭表達謝謝,一個小進步卻大大鼓勵著家長和老師。

在恆春服務期間,李惠英通勤往返家中與工作站的四小時,這是轉換心情的時刻,有時想著孩子們,有時在過程放下工作。她在恆春服務這段期間,參與當地社區大學的環境教育課程,她說親近恆春這塊土地,她發現恆春特有的文化與氛圍,對恆春更多了解後更能提供適切性在地服務。因為來恆春為這群可愛的天使服務,因為孩子的改變和進步,這些都是支持她繼續努力的力量。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51 期 2016.5 月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