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錦萍
一派瀟灑,有著藝術家風格的屋希耶澤─阿哲,撥動手中的西塔琴,讓印度風味的琴音,頓時成為敬拜詩歌,東西融合的樂音,就如同他所言,不拘泥於形式,只要心向著上帝,就能悅納祂。
印度有一種樂器叫做「西塔琴」,樂音空靈繞樑,而聽到用西塔琴彈奏詩歌「奇異恩典」,更令人感到驚喜。原住民名為「屋希耶澤」的阿哲,就是這位使用西塔琴來敬拜上帝的音樂人,他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為什麼會學西塔琴?」
「本來要買搖滾樂的,結果買錯了。」因為這個簡單又誠實的理由,讓阿哲從原來的排斥,到逐漸喜歡上這個音樂,甚至後來拿到獎學金遠赴印度,不僅學習音樂,去熟悉背後的音樂文化,更在過程中清晰了心志。
信仰觀點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陳玠婷
11月初,南方伊甸園從溫暖的屏東捎來消息,繼去年獲得勞委會多元就業金旭獎中的最佳發展潛力獎,今年不負眾望地以「南方伊甸福利園區設立企劃」獲得最佳社會經濟發展獎,看著一片人煙罕至的荒蕪土地,在短短2年多時間裡成為綠意盎然的園地,無疑是對所有南方伊甸園同工們最好的肯定。
提供弱勢族群就業機會
成立南方伊甸園其來有自,在莫拉克風災過後,伊甸基金會為照顧家園受創、工廠關門的在地災民、社會勞動者、弱勢族群與身心障礙者,協助他們重新找回生活而設立,提供就業機會、產業重建等服務。目前,在3甲土地上規劃發展精緻農業、觀光旅遊、文化創意,未來更可能朝醫療照顧發展,讓南方伊甸園成為在地綜合性的園地。
以園藝為出發點的園區,未整地之前沒有人敢獨自靠近,到處都是雜草叢生,不時有老鼠、毒蛇藏匿其間,園區主任李澄權說:「我們整理園區的時候,隨時都在戒備,因為我們曾經抓過眼鏡蛇。」雖說整地過程艱難,可勝在每個人都樂在其中。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蘇麗華
在速食店服務的身障員工小伊(化名),早上八點便開始一天的工作,服務外場與清潔工作都難不倒她,在主管眼中,她是一位動作迅速又確實的人,每一處都打掃得非常乾淨,她認真的工作態度,連一般人都望塵莫及,不僅贏得優秀員工楷模獎;今年更榮獲桃園縣政府「傑出模範」身心障礙者獎項的肯定。這一份榮譽,讓小伊內心感動得久久無法言喻。
二十歲的小伊,領有輕度智能障礙手冊,家中三姐弟除了她之外,母親和一位弟弟皆患有智能障礙,家裡開銷全仰賴父親開修理腳踏車店為業。畢業後,原本小伊一度被評估為應進入庇護性就業,所幸一年前經由伊甸桃園職業重建中心就服員的媒合下,順利進入職場且穩定就業,不僅開始分擔家計,更成為麥當勞速食店的正式員工。
笑臉迎人 拉近與人距離
來到陌生職場,個性內向的小伊不善表達,但是她活用她的金字招牌─笑臉迎人,周遭的人不僅容易被她所感染,甚至拉近距離;不時對她噓寒問暖或是加油打氣,讓小伊感受各方的關心,而能漸漸融入職場友善環境。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雅錦投入部落 創意教畫
原本擔任服裝造型師的張雅錦,搖身一變,投入原鄉部落教孩子們拾起畫筆,描繪生活經驗,生動的畫作述說著每一個動人的部落傳說,也歌頌著每一段脈落相傳的原民文化。
文/蘇麗華
在偏鄉部落的教室裡,空氣中播放著原住民音樂,孩子們一邊哼唱一邊作畫;另一頭,有孩子索性直接趴在地上塗鴉。張雅錦老師率真、隨性的教學方式,開啟了部落孩子們天馬行空的創意,成就了一張張意想不到的傑作。三個部落的孩子共同打造的《後山小手印》一書,是他們半年來努力的成果,更是他們傳承原民文化的最大驕傲。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蘇麗華
在原鄉部落,耆老圍著一群孩子訴說著動人的古老傳說,一條八頭蛇每年都會來到村子吃掉八個女兒家的其中一個女兒,為了解救僅剩的最小女兒,獵人想了一個計策……部落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小女孩拿著黑筆將故事畫下來,畫中有八頭蛇、八個小米酒陶甕,美麗的傳說已深深烙印在孩子們的腦海之中。
原鄉部落少數有拼音之外,幾乎沒有文字,文化傳承多半都是由耆老透過口述、歌唱、舞蹈的方式作教導,一旦老人家過世,文化也跟著失傳。為了保留原民文化,讓新一代的部落孩子能朗朗上口,伊甸「小象展翼弱勢社區象圈工程計畫」出版《後山小手印》一書,聯合花東地區三個不同族群的部落──阿美族的水璉教會、布農族的桃源國小以及排灣族的大武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導入專業繪本師資,帶領部落孩子完成這一本屬於自己部落故事的圖文故事書,成為多元才藝展現的另一個代表作。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陳玠婷
福衍的右手指,有長期捏著煙的顏色,一種難以言喻的顏色,就好像你透過這樣的印記能夠看到過往他抽煙時的情緒似的。每個人都需要排解情緒的方式,因此即使知道福衍抽煙,也不會勸戒煙,只希望他能夠多照顧自己身體不要生病才好。

(知道她們在做什麼嗎?身穿白袍的微微,從精障者的角色轉到精神科醫生的角色,替觀眾問診)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陳玠婷
上月中旬參加活泉之家、真福之家舉辦的展覽活動─誰。傲慢與偏見,會後深深覺得自己經歷一場精神洗禮,預料之外的好養分,那天我真如活動的目的所說:打破對精神障礙者的偏見與藩籬,佩服他們的精神與能量是多麼源源不絕。
一走進展場,入眼的是一面與牆等高的黑板,上面毫無順序地寫滿─神經病、瘋子、不如死掉、關起來、難過、我盡量不惹麻煩、不要住我家隔壁等字眼,就像尖銳無比的刀鋒戳心窩似的,很難過。這時候才知道我們平常與朋友玩笑時說的字眼,對精障者是很大的傷害。
當然,精神障礙者發病時會讓一般人恐懼,因為我們無法預測他們下一步會做什麼傷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無法掌握的事情,人類就會產生恐懼。那天在現場,我看到的精障者們都是穩定且笑咪咪的,讓我放心之餘,更發現他們在穩定時,其實與一般人一樣,溫和、聊天、輕鬆,且勇於表現,我為自己的發現而高興,因為他們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夠將我的偏見卸下,願意認真、平等對待他們。
整個展間分了許多方塊,「真人圖書館」、「公民記者」、「藝術創作」、「文字記述」、「布偶劇」、「瘋狂曉歷史」、「我們和你一樣要就業」等,每個地方展現的風格不盡相同。很多時候,我們會懷疑身心障礙者他們能夠作什麼事情,而我到伊甸服務之後,也才慢慢瞭解,他們的生活雖會受到一定的侷限,但卻不是封閉,只要他們願意就能成就很多與一般人一樣的理想。回歸正題,上述的展區我對真人圖書館留下極深的印象,因為我的「對話書」是福衍。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