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聖恩 攝影|何坤益
「呵呵呵,我是長照小白兔。」伊甸基金會—臺中耆福綜合式長照機構(以下簡稱臺中耆福)照顧服務員邱姝若說。
邱姝若用詼諧的口吻,談及她意外踏入長照服務的領域。婚前,從事門市銷售,有了孩子後,她希望換一份能陪伴孩子,又能兼顧活潑型態的工作,於是覓得了現在的職務,工作迄今已滿一年多。
文|朱聖恩 攝影|何坤益
「呵呵呵,我是長照小白兔。」伊甸基金會—臺中耆福綜合式長照機構(以下簡稱臺中耆福)照顧服務員邱姝若說。
邱姝若用詼諧的口吻,談及她意外踏入長照服務的領域。婚前,從事門市銷售,有了孩子後,她希望換一份能陪伴孩子,又能兼顧活潑型態的工作,於是覓得了現在的職務,工作迄今已滿一年多。
文|朱聖恩 攝影|簡瑞廷
「下下週末在都蘭國中有(五心快餐車)活動喔!你可以去賣蛋嗎?」伊甸基金會─臺東耆福綜合式長期照顧機構(以下簡稱臺東耆福)職能治療師問,「好、好、好。」楊信義連聲應好。
六旬的楊信義,年輕時馳騁漁場,幾年前因中風而來到臺東耆福。社工高彧晴表示,他很願意復健,所以恢復得不錯,甚至還能在飛魚季駕船出海。對楊信義來說,聊起海事,就像聊起自家後院般地熟悉:
(圖說:社團法人台灣望年協會理事長曹愛蘭(右一)、林氏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福祉住環境統籌師林子鏗(左二)與伊甸基金會攜手,盼激盪未來國內全齡友善城市之服務住宅多元模式。)
文 | 謝馨霈 攝影 | 簡瑞廷
臺灣地區的老年人口,因少子化及壽命延長,導致增加的速度是世界數一數二。依據內政部統計,民國111年國人平均壽命為79.84歲,其中男性76.63歲、女性83.28歲。面對台灣的老化社會現象,你想好「老後生活」要怎麼過了嗎?
撰文 / 林糖 攝影 / 何維綱 刊頭設計/謝馨霈
我一直記得父親對我的愛與恩慈。
我出生於台灣光復不久的時期,那時幾乎家家都生活在貧窮線下。童年時,不小心打破碗,家裡一人只有一個碗的當下,母親氣急敗壞的罵著,父親會說:「小孩打破碗,已經很害怕了,怎麼還要駡她?」窮人家吃飯,菜量很少,若再去挾菜,媽媽會駡:「光吃菜,不吃飯。」爸爸則說:「小孩要吃,就要讓她吃。」
(圖說:南門市場內已充滿濃濃的年味。)
剛跨到2024年,馬上將迎接農曆新年,褪去聖誕節的裝飾,台北街頭慢慢地換上熱鬧的紅色年味。不少地方都開始販售紅包、春聯了,千萬別忘記過年最重要的年貨們。過年前來一場採購旅行吧!
文 | 謝馨霈 攝影 | 何維綱
(圖說:桃園市南區輔具資源中心提供生活輔具體驗活動,民眾用輔具夾取物品。)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當長輩身體功能退化,如何更加安全的移動?此時就需要輔具資源來服務。中壢區為南桃園目前人口最密集區域,面對人口老化,於「龍江社區活動中心」開辦桃園第7個「輔具服務據點」,讓長輩可以就近使用資源,提高自主生活能力,重拾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