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愛攝影_20231228_伊甸基金會_哈拿尼亞論壇_下午場134

(圖說:社團法人台灣望年協會理事長曹愛蘭(右一)、林氏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福祉住環境統籌師林子鏗(左二)與伊甸基金會攜手,盼激盪未來國內全齡友善城市之服務住宅多元模式。)

 

文 | 謝馨霈  攝影 | 簡瑞廷

 

臺灣地區的老年人口,因少子化及壽命延長,導致增加的速度是世界數一數二。依據內政部統計,民國111年國人平均壽命為79.84歲,其中男性76.63歲、女性83.28歲。面對台灣的老化社會現象,你想好「老後生活」要怎麼過了嗎?

 

隨著超高齡社會來臨,除了國家、社會需考量如何創造符合長者需求的軟硬體環境外,每位高齡者及即將步入高齡生活的民眾,甚至身為長期照顧者的年輕族群,都需要知道隨著年齡增加,在生理、心理、社會、經濟及功能等各方面皆可能改變,提早做好準備,才能過著健康、有品質且有尊嚴的生活。

 

伊甸基金會自民國101年投入修繕房屋,幫助改善居家環境,透過與身心障礙者、長者的溝通,進而降低在家活動之危險機率,給其一個無障礙且安全的舒適環境。同時推動「哈拿尼亞工作坊」,以解決居家環境安全改造為主題,邀請各領域的專業人士進行探討、實作練習及討論分享,激盪不同火花,盼落實長者安心在地老化,使居無礙、使家有愛。

 

高齡化的趨勢意味著老年人口比例不斷增加,這將對醫療保健、社會福利和長期照護等方面產生巨大需求。然而,青壯年人口下滑可能會導致供給不足,造成對這些服務和資源的壓力增加。

 

若要解決上述問題,臺灣必須採取積極的措施,因應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挑戰,以確保未來的社會、經濟和人口健康。這需要政府、社會團體和民眾共同努力,共同創造更加平衡的人口結構而努力。

 

熊愛攝影_20231228_伊甸基金會_哈拿尼亞論壇_下午場006

(圖說:伊甸副執行長何天元針對高齡社會,提出社福機構因應的照顧方案,以及服務模式該如何調整。)

 

會中,伊甸副執行長何天元以「社福機構因應超高齡社會照護方案」為題,分享見解。

 

「整合式的服務,將是未來重點的照顧方案。」何天元提到,面對高齡社會,長者除了身體機能退化,加上家中缺乏無障礙空間,必須要向外尋找合適的照顧機構。因此,整合式服務將會是未來照顧方案的趨勢。

 

目前社區服務主要涵蓋醫療、居家照顧、日間照顧和全日住宿等四大類型機構,無論是身心障礙或長期照顧服務,都面臨著共同的挑戰。其中,最主要的問題之一是「缺工時代」所帶來的人力短缺,這對機構和服務使用者都構成了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高物價」導致醫療成本上升,進一步加劇了兩者之間的財務壓力。

 

隨著社會環境不斷變遷,伊甸隨之改變了許多服務政策。從過去重視社工和教保員,到現在特別重視護理人員,這是因為護理人員能清晰解釋服務使用者的健康狀況,並在與醫療機構溝通時,發揮關鍵作用。他們的存在不僅幫助家屬了解使用者的需求,也在醫院與社區機構的對接中扮演重要角色。

 

然而,人力短缺和成本提高依然是長照面臨的困境,亟待需要解決的課題。

 

為降低服務風險,他建議「社福單位與醫療資源加強合作」,有助於提高服務的整體品質和安全性。這種合作可以促進信息共享,更加了解使用者的健康狀況,提供更好地照顧需求,降低服務中的潛在風險。此外,加強全體服務人員的培訓尤為重要,特別是在疾病認知、預防保健、安全維護等訓練,有助於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水平,使其能夠有效應對不同照顧情境,提供更專業和安全的服務。

 

「照顧專區的規劃」,能降低照顧疏失的風險,提升專業服務品質。通過詳盡的規劃,確保照顧環境符合需求,減少意外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同時提供更人性化和專業的照顧。

 

「建立轉介評估機制」,更靈活地因應照顧需求,此機制可幫助確定服務使用者的實際需求,並將其轉介到最適合的資源和服務。這有助於提供更全面、個性化的支持,確保使用者獲得最完善的照顧資源。

 

「提供情緒支持」,協助長輩維持正向的思考模式,避免陷入老後憂鬱的情形,除舉辦健康促進課程,也應重視長輩之間的人際連結,鼓勵他們保持社交活動,建立友誼。同時,鼓勵他們重視自我健康管理,包括適量運動、均衡飲食、充足休息等,這些都對身心健康有正面、積極的助益。

 

最後,他建議社福機構應該更加關注政府政策的滾動式修正。包括不斷檢討和修改機構內部的運作流程和制度,以確保其符合最新的政策要求。希望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下,整合社區資源,給予長照家庭更即時的支持。

 

熊愛攝影_20231228_伊甸基金會_哈拿尼亞論壇_下午場040

(圖說:哈拿尼亞論壇最後安排「世界咖啡館」讓與會者針對三大議題交流討論。)

 

論壇尾聲,安排「世界咖啡館」,針對住宅單位、老年生活、服務三大議題做交流和討論。其中,引起大家極大興趣的問題是「你覺得住宅單位裡最重要的元素是什麼?」現場人員討論十分熱絡,與會者們紛紛對於老後生活的住宅元素,提出各種想法和想像。

 

討論焦點主要集中在住宅單位的設計和功能性。有些人提出社區化和社交互動的重要性,強調共享空間和社區設施的意義,如共用廚房、休息娛樂區等。另外,也有人點出舒適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性,包括室內設計的通用設計、緊急逃生規劃、緊急通報系統等。討論過程不僅激發與會者對於老年住宅設計的創新想法,反映人們對於未來老年生活中的居住環境有著不同的期望和需求,也突顯社會對於老年生品質的重視。

 

熊愛攝影_20231228_伊甸基金會_哈拿尼亞論壇_下午場092

(圖說:小組運用類似心智圖的方式,討論出老年生活最重要的三件事。)

 

「你覺得老年生活最重要的三件事?」這個問題引發大家豐富的討論。其中,「維持健康」被認為是老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環。擁有健康的身心狀態,能夠持續享受生活,同時減少醫療問題對於晚年生活的干擾。

 

另外,有人覺得「保持社交連結並建立自在的人際」,有助於避免孤獨感,提供支持和共享愉快時光。「追求興趣和意義」,如同活到老、學到老,不斷追尋生活的意義與目標,將助於維持積極的心態和對生活的熱情。最後,參與者提出「提前規劃養老預備金」,有助於緩解財務壓力,確保在退休後仍能享有高品質的生活。

 

「你認為有什麼服務是必須,且願意自費付出的?」這題討論中,有些人強調「健康和醫療服務」,當老後無法外出就醫時,許多人表示願意支付居服員陪同就醫或接受宅家診療的相關費用,此服務能提供便利性和專業的醫療照護,對於行動不便或有特殊需求的人也很重要。

 

另外,修繕相關服務也成為討論的一環。與會者指出,對於居家環境的保養與維護非常重要。這包括房屋修繕、室內裝修、家具維護等,會願意為了居家舒適度,而支付相應的費用。

 

無障礙住宅 與你好好慢老
(圖說:多位講者以在宅安老為題,分享各自領域專業經驗,盼在高齡社會中,找到共融的未來。)

 

論壇最後,邀請多位貴賓分享結語。現為台灣望年協會理事長曹愛蘭指出,在地老化重點不在於老去,而是選擇適合的住所度過晚年,才真正符合老年生活的意義。她的見解強調了居住環境對於老年生活質量的影響,鼓勵人們思考如何在舒適和適宜的環境中度過晚年,以實現更加充實和幸福的老年生活。

 

林氏室內裝修設計公司福祉住環境統籌師林子鏗則說,無障礙法規雖是依循準則,但需要隨著社會需求做出調整。他指出,無障礙環境的概念須從基礎教育著手,才能真正有效落實,打造友善無礙的環境。

 

台灣建築醫學學會理事長張智元,提出四點看法:首先,高齡服務的商業模型市場供應相對不足,像是以高齡者需求為出發的移動式服務,能有更多的發想空間。其次,鼓勵中高齡者就業,充實生活,增加社會參與度。第三,社會住宅與周邊鄰里的關係發展,建立融洽的社區環境與互助合作,能夠提供高齡者更好的居住環境與支持。最後,持續推動環境介入治療,或許每個人就能在高齡社會中,好好安老。

 

熊愛攝影_20231228_伊甸基金會_哈拿尼亞論壇_上午場003

(圖說:伊甸對住宅議題保持高度關注,期許未來產、官、學界能夠在高齡社會中,持續致力於社會各個層面。)

 

伊甸住宅服務發展處處長彭舒凡表示,伊甸長期關注住宅議題,過去舉辦12場工作坊,集結多位無障礙環境相關領域的專家們,共同探討理想的居住生活。近兩年,秉持著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及永續發展目標(SDGs)精神,辦理4場論壇,旨在推動國內外永續城鄉與在宅安老的規劃。此次論壇,非常感謝各領域專家們慷慨分享觀點,盼未來產、官、學界,能在高齡社會中,持續在社區、居住、公共環境、社會福利等面向中,找到共融的未來。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3.12.28  NO.443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