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8-77

(圖說:伊甸頒發感謝狀給長期捐款人許秀微,感謝她的付出與愛心。)

 

出社會時,一張伊甸勸募廣告單張,觸動了許秀微成為伊甸捐款人。一晃眼,30年過去,許秀微不改初衷,默默支持著伊甸。她涓滴成河,匯聚成愛的力量。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期待伊甸越做越好,我們現在的努力(捐款),為我們未來自己做準備。」伊甸資深捐款人許秀微從踏入社會起,便將她的第一筆善款捐給伊甸,30年而不墜。如今,在參觀伊甸八里日間照顧機構後,對於第一線服務充滿感動,一改她過去對長照機構的想像;明亮的空間,多元的課程,直言長者白天來這邊上課很幸福,或許自己以後也用得到。

 

這一天許秀微第一次踏入伊甸八里日間照顧機構,看到第一線的服務樣貌,再得知伊甸遍及全台做全齡關懷服務,非常感佩當年劉俠創辦伊甸基金會,才能開枝散葉,造福許許多多的人。

 

敬佩劉俠 出社會開始捐款伊甸

 

談及劉俠,「我對她既敬佩又崇拜。」許秀微從小就閱讀過劉俠的文章,對她豎起大拇指稱讚,「劉俠從小被病痛折磨到大,還能勵志他人,影響社會很大。」

 

因著認識劉俠,出社會後一次收到銀行的帳單夾寄廣告傳單,上面寫著伊甸需要捐款,她二話不說即慷慨解囊,盡自己所能幫助有需要的人。

 

30年不間斷地付出,許秀微笑言:「一點點而已,不值得一提。」熱心助人的她有一顆願意服務的心,打從大學時期便參加原鄉服務隊,利用寒暑假到南投信義鄉帶原鄉學童夏令營、冬令營。印象深刻的是,那時學童們沒有鞋子穿,路上都是石頭,他們打赤腳跑步,「很刺耶!」大自然就是他們的遊樂場,到山谷下的河流,縱身一跳,開始戲水玩得不亦樂乎。山區充斥著老人和小孩,年輕人都到外地工作。

 

現在城鄉差距縮小了,許秀微仍心繫著原鄉服務。偏鄉缺乏師資,許秀微默默期許待以後年紀大一點,可以到偏鄉當志工。

 

參觀伊甸機構 直誇服務用心到位 

20230508-29

(圖說:許秀微看著失智長輩不疾不徐地玩打地鼠遊戲,成績還比她高,直誇長輩很厲害。)

 

身為伊甸長期捐款人,許秀微第一次走入伊甸第一線服務,參觀八里日照機構,一改她對機構的刻板印象。

 

來到陽台區,是長輩的後花園,種植了紫椒、地瓜葉、香料等等,「這些都是長輩從種子開始種到現在。」林欣韻指出,長輩栽種一方面感受到生命欣欣向榮,另一方面很有成就感。收成時,還可以當作加菜,大家開心連連。

 

20230508-40

(圖說:長輩(右)負責煮下午點心,這次打算做綠豆蓮子湯。)

 

下午點心交由一位服務使用者掌廚,他過去擔任廚師,退休後在機構重拾他的興趣。看著他細心地配料,預備煮一鍋蓮子綠豆湯給大家喝,口中還不忘叮嚀綠豆要先浸泡,才能煮得軟爛。就連他上午回診,都心心念念下午要回到日照機構煮點心給大家吃,負有責任心。

 

長輩在機構重燃生命,沒有死氣沉沉的氛圍,有的是歡樂與溫暖的陪伴。「日照透過活動延緩長輩功能退化,活得開心就不會自怨自艾,也能減少憂鬱。」許秀微稱讚八里日照的服務,「很尊重長輩需求,想要做東西就可以做,像種菜彈性很大,而且活動很多。活著就是要動,不動就是退化,沒有生命力。」

 

她講述曾到一間失智養護機構幫長輩上藝術輔療課,工作人員為了怕失智長輩走失,將鐵門深鎖,進去後又是封閉、陰暗空間,有如牢籠。

 

許秀微帶長輩用創作陶冶性情,排解壓力。每一期結束就辦一個成果展,邀請他們的家人一同來觀展。

 

相處期間,不免看到長輩退化速度很快,「進去還行,之後不能走就坐輪椅,一年後就離開人世。」看到人生無常,許秀微心情低落、大受影響,於是改到課輔班當志工,陪伴學童。

 

當課輔老師 解決學童疑難雜症 

32工作_基地課輔

(圖說:許秀微當課輔老師,協助學童完成作業。圖片提供/許秀微)

 

喜歡孩子的她,白天在小學代課,下課後到「孩子的秘密基地」當課輔老師。這裡的學童多半家庭功能不彰,有些有情緒和行為問題。她舉例,有一位學童的媽媽太忙,孩子就開始出現偷東西的行為。了解之下,孩子想藉由偷東西引起大人的關注,包括:媽媽、老師、心理師、社工。許秀微的做法是,「先去了解他背後的行為,不是一味地苛責他。從小去了解他,不是等到他日後成為社會問題,才去懲罰、補救,到那時為時已晚。」

 

學童的功課寫不完或不會寫,許秀微便耐心地教導。她強調,當孩子能完成課業,才有辦法提升基本能力。

 

數學是許秀微的強項,學童害怕數學,她就設計數學遊戲,或是利用撲克牌訓練孩子的數感與邏輯能力。她也推品格教育,當孩子缺乏學習典範,週六她就帶著他們跟大學服務性社團的大哥哥、大姐姐們互動,期待自己以後也能成為這樣的大學生

 

面對特殊生  增進自我專業能力

 

課間,孩子每天上演不同的戲碼,考驗著許秀微的處理能力。她不怕麻煩,「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是生活的樂趣。」像基地中有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的孩子,許秀微就去研讀相關文章,學習如何跟他們應對,增進專業知識。

 

過程中,孩子有很多奇怪的想法,許秀微認為不見得不好,有時候還非常認同他們,與孩子一起學習。相處時間一久,許秀微反倒被孩子療癒了,「小孩開心就笑,難過就哭,很純真,你很容易了解他們。」孩子這份純真,吸引著許秀微無悔地付出。

 

面對高齡社會課題,小家庭的孩子鮮少有機會跟長輩互動。於是,安排基地的孩子出去服務長輩,進行祖孫共融,學習如何服侍長輩。

 

照顧失智長輩  勞心又勞力

12生活_女兒映築大二美術社展覽

(圖說:許秀微(左)教女兒要懂得付出,樂於助人。圖片提供/許秀微)

 

回到家庭,許秀微講求身教與言教並重,在照顧生病婆婆一年半的時間裡,她交待女兒要尊重長輩,當老人家想要看電視,把優先權讓給她;或是陪伴長輩一起看八檔點節目,凝聚祖孫情誼。

 

婆婆生病後期改由其他家人照顧,開始出現憂鬱症,且失智狀況越來越嚴重。一次,婆婆發現她的錢不見,跟許秀微的小姑說,懷疑是媳婦偷走。許秀微只好將婆婆的存摺擺在她房間櫃子明顯的地方,方便她一眼看到,才化解誤會。另一次,婆婆找不到金子,開始心急。原來一年金價不錯,許秀微的大伯建議老人家賣掉獲利,又是烏龍一場。

 

諸如此類的事情層出不窮。婆婆過世後,許秀微整理她的房間才發現,衣櫃添購了100多件吊牌仍在的新衣服、十幾條新的延長線,都是老人家健忘,去市場搜刮回來的物品。

 

面對照顧課題,「我都需要調適和消化自己家裡的人,心情五味雜陳;一般沒有照顧經驗的人,更是難。」

 

不看重金錢 做回自己樂於助人

 

20230508-73

(圖說:許秀微助人,聲稱獲得最多的是自己。)

 

許秀微生長在小康家庭,家裡開鐵工廠,當業務應接不暇時,媽媽總是想辦法接單,就算加班也要趕工出來。她工作一輩子,都在為家庭付出,卻鮮少為自己活。

 

晚年,媽媽生重病,免疫系統下降,全身皮膚潰爛,許秀微幫她換藥時,她依然面不改色,媽媽堅忍不拔的精神,深深影響著她。「我媽過世後,我開始意識到人不能為了錢而生活,錢夠用就好,應該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把錢看為身外之物,許秀微每個月定期捐款給公益單位,領受「施比受更為有福」的道理。此舉看在小小年紀的女兒眼裡,卻大為不解,為何媽媽要對外人慷慨解囊?許秀微灌輸她,她比別人幸福,不要自利,要有利他精神。

 

女兒長大後,許秀微帶著她到課輔班教學童畫畫,她樂在其中。這些年的轉變,女兒開始懂得付出,「我們去服務別人,收穫最大的是自己。」

 

看到伊甸服務弱勢家庭,她給予肯定與支持,「這些需要社會資源回饋,不然這些人該怎麼辦?」有感於老後社會,服務需求迫切,許秀微樂當一位捐款人,用小愛化大愛,成為別人的祝福。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3.6.12  436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