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台南佳田社區是個純樸的社區)
弱勢家庭的孩子,也許在家庭裡沒辦法獲得太多溫暖,導致自卑、暴躁,
嚴重則會走上歪路,如果有人能及時拉住他們,給予愛和溫暖,就能阻止情況惡化。
廖老師創建的課後照顧班除了給予溫暖,更潛移默化的讓孩子學會了回饋與感恩,
從此課後輔導班多了許多學長姐的幫忙,這股暖人的力量,將會越來越強大。
文│郭依瑄 攝影│何坤益
廖老師所帶領的課照班,就在台南佳田鄉蜿蜒的、種滿阿勃勒的稻香小路上,
布告欄上貼的繽紛畫作、書櫃上的童書,
廖老師與林老師的溫暖笑容,都讓人感受到這個地方的溫暖與愜意。
廖老師教了32年的書,退休後,她不時發現有許多孩子們下課不知道去哪裡,總在路上遊蕩。
教育熱忱使然,她在退休隔年即在社區中心創立了課後照顧班,並找了林老師一同協助。
而後參與了伊甸象圈工程計畫,替原本單純的課輔班增添了更加多彩的元素,
孩子們因此有了學習多元才藝的機會,太鼓、吉他、二胡、烏克麗麗等等。
課照班至今也已經12年了,從廖老師孤軍奮鬥,到現在已有4位老師,更分成國小、國中部。
(圖說:廖老師十分有教學熱忱,在退休該享福的年紀,依舊推動課照班)
「以前的教育啊,都是只是要求成績,會讀書,只要行為不要太偏差,
就不愁沒工作做,所以並不是很在意孩子的品格發展與多元才藝。
但現在時代不同了,這些家庭弱勢的孩子,如果很會讀書,我也會要求他們要能做事;
而成績不如人的,也沒關係,就找一個你愛做的事情去做,不要怕事。」
廖老師的教育理念,如此簡單真誠。
在這個時代,孩子們放假很難將注意力從電子產品上移開。
所以廖老師僻了一處養雞場和菜園,讓這些孩子有了身體力行的機會,在這種大熱天裡,
小小的手拿著鋤頭除草、撿拾雞蛋,是ㄧ件不容易的事情。
這樣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體會到桌上的雞蛋、碗裡的米飯,都是得來不易的
,也就不會浪費食物,長大了更不怕吃苦,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維維(化名)是新住民二代,先天上條件的不足,使她學習的比別人慢了許多,
每次考試總是滿江紅,習慣用哭鬧來解決問題。
初來到課照班時,其他小朋友看到她的成績單:「天啊,妳數學只考30分喔?」
孩子們其實並無惡意,只是單純驚訝,但面對維維心裡的不平衡與自卑感,
廖老師選擇心平氣和的與兩方溝通,更一題一題的帶著維維講解作答。
但是,維維的程度已經落後許多,學習不會馬上有成效。
面對維維的自我懷疑,廖老師拿起維維的手掌說:
「妳看,妳的五隻手指頭都不一樣長,就跟人的天賦一樣,有短處有長處。
妳也有妳的優點,例如:字寫的很美啊!我們只要堅持下去,成績一定會變好。」
後來的維維,除了拿到進步獎,校長更在升旗時,在全校面前誇講她,
講到這裡,一貫謙卑的廖老師,眼裡閃爍著感動的驕傲。
而負責國中部的林老師,最記得小男孩茂茂(化名),身為次子的茂茂,
明顯的感受到媽媽對哥哥的疼愛遠遠超過自己所得到的。
(圖說:林老師是為非常有教育理想的老師)
有次下大雨,媽媽載走了哥哥,茂茂卻淋著雨回家,連一件雨衣都沒有。
林老師知道後對他說:「以後下大雨你別怕,我去載你。」
茂茂的歡喜在眼裡跳動,喜悅藏不住,但嘴巴卻說:「騙人啦,你怎麼可能專程來。」
某天傾盆大雨,茂茂依舊在走廊下躲雨,等著雨小自己回家,
但與往常不同的是,林老師的摩托車在他面前停了下來,有人關心著他。
林老師也需要載自己的孩子回家,不想添人麻煩的茂茂,體貼的要老師快點回家,
僵持不下,最終林老師將雨衣遞給茂茂。
從此,茂茂封閉的心房多了一扇窗,開始向林老師訴說他的心事。
林老師總是讓他攤開手掌,看看手指:「孩子分到的愛是不一樣的,
就連我也很難做到完完全全公正,我知道你的感受。」
母愛,是其他人無法替位、無法彌補的,但林老師總是陪在茂茂身邊,盡力讓他感覺到被愛。
也許就是這樣的關懷與溫暖,讓從這裡「畢業」的孩子們,三不五時都會回來探望,
還有兩位已經就讀高中的孩子,主動回來這裡看書、解答學弟妹的功課。
且暑假一到,約莫10位的學長姐都會回來這裡策劃營隊活動,
常領著學弟妹們一起出去探索世界,分享彼此生活,
甚至將彼此的經驗轉換成自己前進的能量。
從這裡畢業的俊宏,對數理有相當高的天分,就讀南一中的他勤奮努力。
廖老師年紀大了,就將行政文書給俊宏處理,一個月回來看看老師的俊宏,
最喜歡回來與學弟妹分享生活,他說:「很感謝老師們,可以這樣陪著我長大。」
(圖說:俊宏熱愛數理,連LINE的狀態消息都跟數理有關)
這些回來奉獻的孩子們,都曾在每一個飢腸轆轆的午後,帶著一身的疲憊,來到課輔班。
無論他們一天過得如何,這裡的老師永遠都在、永遠是他們的避風港。
而見證孩子們成長的老師們,不只是單向給予孩子們幫助,
孩子的成長,就是回饋,是讓課照班繼續堅持的最大能量。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6期 2018.6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