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8603.JPG

(圖說:畢柳鶯醫師分享斷食善終理念。)

 

「如果能再來一次,我可以如何以更好的方式來面對生死課題呢……?」這句話,訴說了許許多多前照顧者們的心聲。當最愛的人即將要離開,你的心中有不捨、有放不下,但人生本是條會邁向結束之路,我們要如何好好和他迎向終點呢?

 

伊甸Podcast節目〈先來一杯,我們再聊〉,邀請到了衛福部臺中醫院復健科醫師畢柳鶯,分享她倡導的理念——斷食善終。

 

文|許幀貿 照片|伊甸媒體中心、畢柳鶯

 

在談善終前,畢柳鶯醫師認為更重要的是「善生」。她表示:「善終本身就是善生的一部分,因為人的死亡並不是一秒鐘就發生的事情。那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畢柳鶯醫師的母親在六十四歲的時候確診罹患家族遺傳性的小腦萎縮症。此症會導致步伐漸進式的不協調,連帶精細動作、言語表達等活動失調。小腦萎縮症多半在壯年時期發病,對於高齡得病的畢柳鶯媽媽而言,已算較輕病癥。

 

由於相較其他患者畢柳鶯媽媽病情惡化較慢,確診後第廿年才離世。畢柳鶯為母親感到欣慰:「這二十年她活得很精采,她非常積極地過生活。」

 

花時間照顧健康 避免快速退化

畢柳鶯媽媽在近50歲時開始學習瑜珈,有天分又努力的她每天維持練習瑜珈的好習慣,「像我帶她出國,她在旅館每天照做一個小時的瑜珈。」畢柳鶯笑說。平時媽媽還會在白天到公園走路、晚上聽氣功師父的錄音,跟著節拍做動作,花了許多時間照顧自己的健康。平時還有許多興趣,如:裁縫、理財等,身心健康都照顧到了,畢柳鶯媽媽做這些事情沒有白費,她讓自己即便生病卻不至於快速退化。

 

006B.jpg

(圖說:畢柳鶯母親生前喜愛做瑜珈,有運動的好習慣。)

 

「她就是一個很好的『善生』的例子。」畢柳鶯說。主持人楊月娥聯想到錄音當下剛過世的英國女王,生前兩天還在工作,臥床時間僅有一日:「真的是老年人最佳典範,最後一刻仍在為國服務,這種生活品質是讓所有人羨慕的。」

 

談到現代人臥床餘命時間長達8~9年的問題,畢柳鶯醫師說:「現在病人都被呼吸器及鼻胃管綁在床上。當插了管路之後,醫師「要依據病人的最大利益」分析。到底值不值得?家屬要有能力判斷需不需要放手?」

 

畢柳鶯分享,曾有個案家屬明知道不會好,但因不捨還是讓他多維持了半年的生命,她反問若1、2年甚至更多年呢?不只是心力上的消耗,金錢開銷的負擔同時也在增加,病人和親人只會越來越痛苦。

 

「這也是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除了政府支出提升、家庭開銷提高外,原本可以貢獻於社會的照顧者因照顧而失去人力資源,畢柳鶯舉植物人王曉明的例子,「家中的姊妹為了王曉明休學,他們連唸書的機會也被剝奪;父母則把幾十年的自己、生活全都賠上。」

 

斷食善終 好好說再見

畢柳鶯醫師接著提到了她對於斷食善終的看法:「斷食善終並非是無預警的,這比多數躺在醫院內的死亡還能得到更好的緩和照顧,所以我們一直提倡『避免醫療死』。」

 

於是斷食善終成了人在人生最後階段能完好離別的方式。透過減少餵食,漸進式地安詳離開生命。畢柳鶯的母親即是如此,在最後人生有所預備,好好與親人說再見。

 

「捨不得放手」是一個人生課題,在照顧上,許多照顧者常擔心自己無法見到家人最後一面而不敢離開病人身邊。曾有位照顧者和畢柳鶯提到他的狀況,表示自己連出去買東西也不敢去買。畢柳鶯聽聞,告訴他:「你就去買吧!」醫師指出,據統計,一半的情況都是在家人不在身邊時斷氣,有些事並不是你想的那麼「湊巧」。

 

畢柳鶯醫師想傳達給照顧者,不要過多的抱歉、自責。主持人楊月娥說:「他們(被照顧者)好像還會自己選擇耶!有時候他們也許是好心,不要你看到他那一口氣喘不過來。」畢柳鶯補充:「所以千萬不要感覺遺憾,或許是他的好意,或是剛好就是時候到了。」

 

楊月娥笑說:「搞不好人家心裡想著,要買東西快去呀!你不去,我要怎麼去(離開)?」

DSC08693.JPG

(圖說:「先來一杯,我們再聊」節目中,畢柳鶯及主持人楊月娥暢聊照顧議題。)

 

畢柳鶯媽媽曾告訴他,假如到了生命之末,不要無效搶救,要「幫她解脫」,不過看到傅達仁遠赴國外求安樂死的例子,深知目前台灣安樂死仍然違法,那又何從解脫呢?畢柳鶯向母親介紹日本中村仁一醫師的斷食往生法,母親在閱讀了中村仁一寫的大往生以後,鄭重地說:「我覺得我可以用這個方法。」我回答母親:「好,我會全程陪伴你,給你最好的照顧。」她鬆了一口氣說:「從此我沒有煩惱了,可以快樂的倒數過日子了。」

 

聽到這句話,畢柳鶯鬆了一大口氣。心裡已經想與母親討論這個想法多年的她,一直難以開口,擔心著媽媽是否會認同。她跟媽媽說:「好,那麼只要決定好時間,全程我都會陪著妳。」

 

畢柳鶯說,弟弟妹妹很信任她,很快地取得了共識——那就是「尊重媽媽的選擇」。「真正的孝順不是捨不得、放不了手,而是尊重長輩的意見。」畢柳鶯說。

 

messageImage_1665931113585.jpg

(圖說:畢柳鶯一家。家人們以尊重彼此為共識相處。)

 

在媽媽八十三歲那年,決定開始斷食計畫。畢媽媽從三餐、減到兩餐、一餐,最後連水也不喝。畢柳鶯提醒,但還是要用棉棒濕潤被照顧者的口唇,一是為了衛生,二是這期間會脫水,會造成有口唇龜裂。三週後,媽媽在睡夢中安詳地離世。

 

這段過程中,因逐漸減少餵食,畢柳鶯發現在如壓尿、灌腸等排泄處理時,母親在這方面生理需求逐漸減少。不過因為斷食時間不長,因此到離世時樣貌看起來沒有很瘦。

 

家人們為母親舉辦了一場生前告別式,大家一同回顧她的一生,有人對她表達愛意、有人為她獻上獎狀、有人與她的過去和解……彷彿一場人生的畢業典禮。

 

有長輩告訴畢柳鶯,很佩服她的「畢氏斷食法」,很創新!畢柳鶯告訴他:「沒有啦!自古以來人就有這種方式,我是『復古』啦!」

 

「1960年代開始,人類才用鼻胃管及呼吸器把病人留住,在那之前,我們阿公、阿嬤的年代裡,老衰重病的人都是這樣不吃不喝走的,大家也沒有因此感到害怕。」畢柳鶯說。

 

主持人楊月娥表示:「因為我自己看到我的母親臥床七年,最後覺得她很沒有尊嚴。女兒每日為她洗澡、餵食總是吃得滿身都是……。」若有一個不一樣的觀念讓我們去反思、學習死亡的生命課題,一切會不會變得不同呢?

 

生死議題或許沒有你我想像中的那麼可怕。畢柳鶯醫師的媽媽在最後的日子與家人達成共識,一同迎向她的斷食善終。而無論是如何善終,請記得,在那之前我們都要「善生」,好好善待您的生活、維持正常的作息、飲食、持續的運動,讓健康的身體陪伴您在人生的後半還能精彩而無顧慮!

 

畢柳鶯照片最後壓縮.jpg

 

更多畢柳鶯的照顧故事,歡迎搜尋、收聽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

 

伊甸基金會 Podcast 先來一杯我們再聊

‣ Apple|https://apple.co/3bHCseX

‣ KKBOX|https://bit.ly/3bFv9oh

‣ Spotify|https://spoti.fi/3bIlfC2

‣ Firstory|https://bit.ly/3wiU2h7

‣ SoundOn|https://bit.ly/3wehj3Q

‣ Pockt Casts|https://bit.ly/3eZa2zc

‣ MixerBox|https://bit.ly/3fFxj8C

‣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3hOfjeL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3.03.31 NO. 434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