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g47f108db0_1920

(圖說:親子共讀好處多多。)

 

當同年齡的孩子已經可以和人對話時,你發現家中的孩子語言發展遲緩,只能伊伊呀呀,或是只會簡單的單詞而擔心不已。透過早期療育介入,讓語言治療師治療訓練外,平時進行親子共讀,也是刺激孩子語言發展的好方法之一。

 

文|蘇麗華  圖片來源|Pixabay

 

成長中的孩子,如何陪他閱讀呢?又如何開啟他的語言能力呢?這次特別邀請語言治療師來現身說法,教爸媽選書技巧,並講出生動有趣的故事,激發孩子的語言能力和理解力,讓親子共讀成為最佳的甜蜜時光。

 

書籍有它的好處,不僅垂手可得,透過閱讀就能帶領孩子進入圖畫與想像的世界。根據伊甸2023年育兒現況調查,發現家長與孩子最常從事的遊戲、休閒活動類型,以「閱讀繪本、故事書」就占了66.1%。顯示家長除了陪伴孩子玩遊戲之外,親子共讀是很常進行的休閒活動之一。

 

研究顯示,親子共讀時,可以刺激孩子的左腦語言區發展。而且越早共讀,孩子的語言發展越佳。

 

雲林縣語言治療師公會理事長暨伊甸嘉義早療日托外聘語言治療師葉姵妏表示,「嬰兒六個月大開始差不多可以訓練坐在家長懷裡,他的視力發展也已經開始可以更穩定的對焦,而且此時的回應能力變得更好。」六個月大嬰兒其大腦的訊息預測能力(或稱大腦預測力)和後續語言發展緊密相關。

 

她進一步表示,「預測力是促進嬰幼兒發展的主要趨力之一,六個月大嬰兒的大腦預測訊號強度,能有效預測他們在12個月及18個月大時的口語詞彙能力,此預測訊號強度越強,後續口語能力發展也越好。」

 

副言技巧 讓故事生動

to-read-aloud-g0037c30a4_1920

(圖說:親子常常讀繪本,有助孩子語言等能力發展。 )

 

不過,進行親子共讀時,爸媽不免遇到一些問題,可能詞窮,或是照本宣科,孩子興趣缺缺而受挫。

 

葉姵妏表示,在她的治療所常看到家長會逐字唸故事,過程中缺少面部表情、肢體語言、音調起伏等,當孩子注意力不足時,就很難專心聆聽。下一秒就會看到孩子坐不住,跑來跑去。

 

此時,爸媽可以利用肢體表演、玩小遊戲、製造神祕感等方式,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來,例如:較小的孩子可以教他學小狗跳一跳、學貓咪叫一叫等。另外,運用副言技巧,像是音調高低、音量大小、說話速度,例如:描述主角想睡覺的橋段時,爸媽語速可以放慢,聲音假裝有氣無力的樣子。還有可以利用肢體語言、手勢動作、面部表情來輔助說故事,例如:聊到公雞,可以用手當作雞冠。

 

故事停頓 等孩子回應

有些家長故事講得很棒了,可惜不太會留白,沒有停頓時間讓孩子回應,也就缺乏他語言練習的機會。

 

其實共讀提供了大量的互動輪替式情境。葉姵妏說,互動輪替時,雙方必須不斷預測彼此的思想行為,並提前準備好對應方式,才能在對方停頓時做出即時回應。

 

「以語言處理為例,過程包括構思、詞彙提取、發聲;也就是說,需要一邊聽對方說話時,就一邊「預測」接下來會聽到的說話內容,並開始規劃如何回應,輪替才能流暢。」

 

孩子口語不佳 選書三原則

 

當家長發現孩子的口語能力只停留在語詞時,如何選書,以便訓練他講完整句子呢?葉姵妏建議爸媽選書有三個原則:

  1. 「沒有開頭與結尾」類型的書籍。
  2. 每頁具有重複性。
  3. 帶有操作功能的故事書。

 

爸媽給予孩子密集刺激,就要挑對孩子能力所及的繪本。

boy-g41cecceee_1920

(圖說:年紀小的孩子就算只是看圖,對他也很有收穫喔!)

 

技巧1 接龍技巧  

當孩子口語能力弱時,爸媽可以選擇內容重複性高的繪本。葉姵妏用《好餓的毛毛蟲》一書舉例說明,爸媽可以講述內容「星期一,牠吃了一個蘋果,還是好餓。」、「星期二,牠吃了兩個梨子,可是肚子還是好餓。」爸媽一邊講,語氣變慢並要裝出一副很餓的樣子。

 

接著講到「於是牠又吃了三個李子~~」,這時爸媽可以提高語氣並停頓一下,以期待的眼神看著孩子,孩子聽故事聽了很多遍以後,多少有一點預測能力。他會學習構句並組織句子,於是會說:「牠還是很餓。」如此一來,會提高他說出完整句型的能力。

 

另外像是重複性內容,「長頸鹿彎脖子,你會嗎?」、「企鵝拍拍手,你會嗎?」當爸媽一邊說,一邊陪孩子做出動作,甚至可以學動物叫聲或是模仿動物走路姿勢等,提高趣味性。久而久之,孩子會認識動物和特徵,也會仿說,講出句型。

 

2歲是孩子語言爆發期,爸媽可以選孩子有興趣的書籍,跟他討論有趣的事物,增加他的詞彙量。例如《浣熊洗衣店》一書,內容講述動物們紛紛把身體部位拿去洗,幫助孩子認知動物,培養孩子對動物的觀察力、想像力及配對力。例如:蝴蝶把翅膀拿去洗一洗。這時爸媽可以引導孩子,「那你呢?」孩子會構句,「我的手洗一洗。」

 

技巧2 老書重讀

有些爸媽讀繪本時,想給孩子新書,增加新鮮感。關於此舉,葉姵妏表示,「想要誘發孩子口語機會,就要老書重讀。」一本書讀越多遍,孩子越熟悉內容,當爸媽提問時,他會想表現,可以很快答出來。這時爸媽要給予鼓勵和讚美,「你好厲害啊!」讓孩子獲得成就感。當孩子得到肯定,就會提高他產出語言的機會。

 

對於操作性書籍,也是不錯的選擇。葉姵妏舉例,當孩子翻頁,看到「小狗在這裡」;讓孩子去發現、探索藏起來的秘密。或是讓他聞一聞有香味的水果書;甚至是按下去會有音樂的有聲書,都可以幫助孩子認知和建立成功經驗。當爸媽問「小狗在哪裡?」、「蘋果在哪裡?」時,孩子會主動翻頁去找答案和仿說。熟悉之後,爸媽也可以到圖書館找類似的書籍幫助孩子練習。

 

用「WH」問句 提高語言能力

 

在共讀時,爸媽不只講故事,還可以誘發孩子說話。有些家長會教孩子命名,不斷指著書中圖案,問他:「這是什麼?」、「那這個呢?」葉姵妏強調,「不斷命名無助於提升孩子口語能力。」

 

正確方式應該要包含各種不同形式的「WH」問句,也就是「誰?什麼時間?在哪裡?做了什麼事?然後他怎麼了?以前有很像的經驗嗎?」用解構式方式,帶領孩子學習表達,快速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

 

假設讀到《小雞逛超市》繪本,爸媽可以問孩子,「你記不記得上次小雞逛超市你看到什麼?牠發生什麼事呢?」幫助孩子回想書本內容。另外,可以類推,問孩子:「我們上次去夜市吃了什麼?」幫助他思考有沒有符合以前的經驗?或是過去有哪些相同經驗可以抽出來講,這樣讀繪本會更有話題。

 

能力較好孩子  給開放性問題

childrens-books-g766827a2f_1920

(圖說:可以依照孩子的發展能力,選擇適合他閱讀的書籍。)

 

對於能力好的孩子,當故事主角遇到狀況,不妨給孩子開放性問題:「你覺得還可以怎麼做?」如此一來,給他一些工具,他可以照同樣方式解決問題。或是問他:「你猜為何會這樣?」讓孩子發揮想像力。 

 

選繪本時,爸媽也可以挑神奇類的書籍,像是宮西達也的著作《超神奇魔法店鋪》。故事描述用一把傘可以變出魔法,培養孩子的創造和想像力。

 

葉姵妏表示,孩子會去連結故事有沒有邏輯性,或是順著故事情節發展,他會去做預測概念,猜想雨傘可以變成什麼?當爸媽把答案講出來時,變出來的東西跟孩子原本想的不同,結果令他會心一笑,如此可以培養他的幽默感。不要小看讀繪本,葉姵妏不由得說,「讀繪本可以建構出孩子許多能力。」

 

除了講故事外,爸媽還可以延伸到實作。像是讀到建築的繪本,可以帶著孩子用積木蓋房子;讀到《好餓的毛毛蟲》,親子可以一起模仿毛毛蟲蠕動身軀的樣子,還可以動手作兩條毛毛蟲玩偶,玩角色扮演肚子餓去找東西吃等等,甚至帶孩子觀看真實的毛毛蟲樣子,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爸爸講故事  唱作俱佳

 

一般而言,爸爸講故事可以天馬行空、表情和動作誇大、語調豐富等,爸爸陪玩的效果不一樣,共讀激發出的火花,反而更能提高孩子的創造性和想像力。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睡前親子共讀,若由爸爸陪孩子閱讀,效果比媽媽更好。葉姵妏指出,科學家們發現,媽媽讀繪本時,容易被細節所困,但爸爸天馬行空的說故事方式,更容易引發孩子發散性的思考,以及更有想像力的討論。

 

不過,不論爸媽屬於哪一種類型的說故事方式,不管是展演型或描述型,在進行親子共讀時,都能提升孩子不同的能力。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專注力時間短,每天與孩子共讀時間十分鐘即可。葉姵妏說,當建立共讀的儀式感,孩子會有期待感,且會主動拿書找你。

 

現在,就選一本孩子感興趣的繪本,帶孩子一起翱翔在書本的天地裡吧!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3.4.18  434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