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群吃過雞蛋、吃過雞肉,卻連雞都沒抱過的志工,不辭千里齊聚在台東長濱,參加伊甸舉辦的「不只是雞」工作坊,給自己一個圓夢的「雞」會。

封面

文|朱聖恩 攝影|簡瑞廷

 

圓規颱風外圍環流帶來夜裡激情的大雨在黎明前平息,天空恢復「台東藍」的招牌色調。伊甸基金會台東耆福綜合式長照機構舉辦為期二天的「不只是雞」工作坊,邀請講師「食二糧」創辦人楊環靜,帶領大家用前所未有的視野學習養雞。

 

楊環靜是遊走各國的美食作家,經過周遊列國的觀察與思考,看見環境保護、食品安全以及高齡化社會面臨的老後問題。於是她返台放下筆桿、捲起袖腕,參酌海外友善養雞的系統,揉合本土風情,創建一套在地化的養雞模式。楊環靜強調飲食應回歸食的根本,養雞不但能讓中老年人活動身體,還能販售雞蛋賺取零用金。長輩透過飼養家禽,不僅獲得陪伴,還活力再現。養雞的好處多多,亦能創造青年返鄉就業,促進地方創生,為後代打造節能減碳的生活方式。

 

圖說:講師楊環靜從美食作家到成為「食二糧」的創辦人。

圖說:講師楊環靜從美食作家到成為「食二糧」的創辦人。

 

「我從新竹來,從讀書會得知工作坊的訊息…。」志工莊雅雯介紹。

「我小時侯被雞追過,會怕雞,但是聽楊老師介紹雞不但會吃廚餘、當寵物,還可以預防失智。雅雯邀我,就一起來學養雞。」志工何宜玲分享。

 

楊環靜自我介紹後,也一一請每位參加工作坊的志工介紹自己,簡單聊聊為什麼會參加工作坊。

 

圖說:工作坊的志工一一自我介紹。

圖說:工作坊的志工一一自我介紹。

 

種南瓜贏得客家長輩認同

 

單身時的莊雅雯在台北市工作,婚後幾經喬遷,全家終在新竹定居。新竹的住家比以往在台北的居住空間大上2倍,不僅孩子和貓有更多的活動空間,住家還有一塊田地。田地空著沒利用挺可惜,於是她種起了南瓜。當社區裡的長輩發現這位年輕人居然種出與客家庄一樣的農作物時,無形中贏得了長輩們的認同。

 

從前是職場上精明幹練的粉領,隨著人生階段的改變,莊雅雯進而成為專職家庭主婦。卸去上班族身分,所涉略的領域又更廣泛了。除了料理家務,莊雅雯也擔任志工、國小家長會常委,晚間還有豐富的教會生活。此外,她也到樸門(Permaculture,以回歸傳統農業型態的環境設計)持續學習成長,探究人與土地的自然關係。

 

從樸門得知伊甸辦理「不只是雞」工作坊的訊息,莊雅雯浮現讓婆家的「阿祖們」友善養雞的安老構想。於是安頓好兒女,邀請家住斗六的好友何宜玲,一起展開「雞」情的環島之旅。

 

一段奇幻旅程─給自己一個「雞」會

 

莊雅雯開車行經台11線的路上,正好尾隨在「食二糧」的貨車後。望著車身標語「給自己一個『雞』會,讓『母雞』幫你一把」,她感謝神有參加的機會。

 

圖說:車身標語─給自己一個「雞」會。

圖說:車身標語─給自己一個「雞」會。

 

「蛋雞,以白羽與褐色羽最多,一般白色羽毛會生白殼蛋,紅色羽毛生褐色雞蛋。品系會因不同公司生產而有所不同,在台灣常見的蛋雞品種有海蘭、伊莎、龍門、海斯、漢德克等。」

 

參加工作坊的志工有的已經在飼養雞,但大部分的志工對雞尚感陌生,於是楊環靜從雞的基礎知識開始介紹。

 

圖說:志工專心聆聽雞的基礎知識。

圖說:志工專心聆聽雞的基礎知識。

 

抱雞初體驗

 

「楊老師一講到雞,就像在戀愛中的女人。」莊雅雯形容道。

 

原來,楊環靜家裡養的雞在她出門前都要輪流撒嬌,才肯讓她出門。曾經追過雞,也被雞追過的莊雅雯,從未想像過人、雞可以用平等的方式相處。

 

當楊環靜實地帶志工抱雞,不少人又怕又躍躍一試。雖然是第一次抱雞,莊雅雯顯得駕輕就熟,見雞自然地站在她的手臂上,顯示出雞對抱雞者的信任。

 

圖說:志工的抱雞初體驗。

圖說:志工的抱雞初體驗。

 

「雞站在我的手臂,很輕、很溫和,跟貓爪相比一點都不恐怖,顛覆了以前雞很兇的印象。」莊雅雯分享她的抱雞初體驗。

 

圖說:雞很信任地與莊雅雯互動。

圖說:雞很信任地與莊雅雯互動。

 

手作課程─來真的!

接下來是實作課程─組雞籠。楊環靜謙稱不是專業的木工,教大家盡量利用手邊的材料蓋雞籠。由於簡報裡沒有雞籠的圖解,要在有限的時間裡講完課程,老師講解和手作的速度都很快,加上大家都沒有手作的經驗,一開始大家抓不太到要領。

 

圖說:組雞籠的材料。

圖說:組雞籠的材料。

 

但是志工們興趣不減,鬥志高昂,即使日落西山,大家還欲罷不能。其中有一位志工大哥,把講解步驟記錄成工作手冊,志工們回到各地,即可看照片組雞籠。

 

圖說:志工大哥精詳的筆記非常受用。

圖說:志工大哥精詳的筆記非常受用。

 

組雞籠之外,還有雞的衛教,楊環靜教大家挑選分配不同比例的飼料,為蛋雞的健康加分。黑水虻循環系統─利用黑水虻使廚餘變黃金,讓雞充分獲得價值高的蛋白質。

 

經過2天的學習,志工們了解到所吃的雞,為符合商業效益,遭到不人道的方式對待。當雞不快樂,也會表現在牠們的樣態或氣味上。工作坊裡,有技術性的學習,也幫助大家思考人與動物、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就像楊環靜帶志工們,希望是以夥伴的關係,而非上對下或下對上的關係。工作坊結束,才是另一階段的交流與學習成長。

 

圖說:工作坊的結束才是另一階段的交流與學習成長。

圖說:工作坊的結束才是另一階段的交流與學習成長。

 

當你照顧一個生命,你就會努力地活下去

 

莊雅雯有感,雞在長輩的印象裡是食物,如今還可以變成寵物,將是一個有別以往的體驗。她想起,曾和一位心理師聊到,讓老人家照顧小生命,老人家也會跟著健康,因為當你照顧一個生命,你就會努力地活下去。

 

兩天的工作坊之外,回程,莊雅雯將繼續往南,朝太麻里的方向走,這趟意想不到的環島之旅,與雞的相處,東部的碧海藍天掃除了好友何宜琳行前的不如意。途中,莊雅雯盤算著整理二林老家,建起黑水虻系統的長程計劃,同時也規畫著和女兒上的國小討論動物與環境教育。好多的夢想和計畫一一等著孵化。

 

一面感謝神,一面感謝伊甸舉辦這麼棒的工作坊,大家回到各地仍在線上交流,這趟奇幻之旅,「雞」起許多希望,也不自覺地把大家的心留在長濱了。

 

封底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1.11.09 NO. 417

 

您可能也想看:

*青年創業 點屎成金 https://bit.ly/3bSPCp0

*在長濱遇見「雞」力 https://bit.ly/3o5LEPI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